白薇非C21甾体苷类成分化学研究文献综述

 2023-01-10 18:02:41

白薇为萝藦科(Asclepiadaceae)鹅绒藤属(Cynanchum Bunge)植物直立白薇Cynanchum atratum Bunge或蔓生白薇Cynanchum versicolor Bunge的干燥根及根茎,其中直立白薇主要分布在东北、中南、西南及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湖北等地;蔓生白薇主要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河南等地[1]。

白薇味苦、咸,性寒,归胃、肝、肾经。

具有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的功效,用于阴虚发热、产后虚热、热淋、血淋、疮痈肿毒、毒蛇咬伤、咽喉肿痛、阴虚外感等症[2]。

《本草纲目》记载白薇风温灼热多眠,及热淋、遗尿、金疮出血。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白薇对肺炎球菌有抑制作用,可解热,利尿,还有抗炎,镇咳祛痰平喘,抗肿瘤作用,免疫抑制活性作用,白薇所含白薇苷可加强心肌收缩,使心率减慢。

《中国药典》2005版收载白薇药材的来源为萝藦科,该科约有250属,2000多种,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中国有44属,243种,主要分布在南方各省。

鹅绒藤属植物约200种,分布于非洲东部,地中海地区及欧亚大陆地带,亚热带以及温带地区,是萝藦科250个属中种类最多的一属,我国有53个种,12个变种,主要分布于西南各省区,也有分布在西北及东北各省区。

这类植物绝大多数具有药用价值,用于治疗蛇虫咬伤,跌打伤,接骨,风湿关节炎,肿瘤,疮毒等。

研究表明白薇中的主要化学成分为C21甾体苷,还包括生物碱类,萜类,黄酮类,多糖,脂肪酸,脂肪酸酯,甾醇,氨基酸及维生素等化学成分,如三十烷酸、蔗糖、软脂酸甲酯、D-赤丝草酸、硬脂酸癸酯、蜂花烷、十六烯、赤丝草醇、二十四烷酸,( )-丁香素以及磷酯类等[3]。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