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靶向米托蒽醌的壳聚糖-透明质酸聚电解质纳米粒的制备和体外质量评价文献综述

 2023-01-13 18:10:05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作为世上第五大致死癌症,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目前肝细胞癌的首选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但是由于手术治疗的局限性,不可能将所有的癌细胞根除,所以治疗后容易复发。

因此目前对于HCC的主要治疗方式是手术结合化疗,抑制癌症复发的可能性[1,2]。

然而,多数抗癌药物都为细胞毒性药物,且对肿瘤组织的选择性较差,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杀死正常体细胞,给患者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

  近几十年来,纳米给药系统的出现给肿瘤的化疗带来了一线曙光。

纳米给药系统是指粒子直径在10-1000n m 之间的给药系统,能够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并具有缓释、控释和靶向的作用[3]。

通常,血管内注射纳米粒后,主要被网状内皮系统(RES)吞噬,到达单核巨噬细胞浓集的肝、脾组织[4],这个性质能够帮助药物更容易到达肝脏部位。

此外,纳米载体对肿瘤的靶向性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被动靶向和主动靶向。

被动靶向是指纳米粒凭借自身粒子大小的优势,通过实体瘤的高通透性和滞留效应(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ffect,EPR)被肿瘤组织截留,从而高度聚集于肿瘤区域;主动靶向是指纳米粒通过表面修饰,受体-配体介导等方式被肿瘤细胞摄取从而发挥作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