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肠癌患者的用药分析报告文献综述

 2023-01-13 18:10:42

一、选题的目的

对一名结肠癌晚期患者的在院用药情况进行分析,包括药物不良反应等。

二、研究方法

详细记录患者治疗的用药情况,观察其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置措施,评价用药疗效,结合药品的基本信息予以全面综合分析。

三、文献综述

结肠癌是常见的发生于结肠部位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好发于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结肠癌可沿肠壁环行发展,沿肠管纵径上下蔓延或向肠壁深层浸润,除经淋巴管、血流转移和局部侵犯外,还可向腹腔内种植或沿缝线、切口面扩散转移。

结直肠癌NCCN指南对不同分期、不同类型的结直肠癌制订了详尽的治疗方案,并针对药物反应提出了应对方案。NCCN的最主要举措就是制定和发布基于循证医学理念的NCCN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已经成为了国内外治疗结直肠癌的参考标准。

指南推荐的晚期或转移性肿瘤的初始化疗方案取决于患者是否适合高强度治疗。患者若适宜高强度化疗,初始治疗可选择FOLFOX/CapeOX贝伐单抗或西妥昔单抗或帕尼单抗(仅KRAS野生型)、FOLFIRI 贝伐单抗或西妥昔单抗或帕尼单抗(仅KRAS野生型)或5-FU/LV、卡培他滨贝伐单抗或FOLFOXIRI,若FOLFOX或CapeOX治疗3个月后或如果出现严重的神经毒性(gt;3度)时,应积极考虑停用奥沙利铂,并以其他药物(氟嘧啶类 贝伐单抗)维持,直至肿瘤进展。尚无前瞻性的证据支持用含贝伐单抗的方案治疗后疾病进展的患者继续采用贝伐单抗作为二线治疗,此种用法不作为常规推荐。如初始治疗未用贝伐单抗,则在无治疗禁忌情况下可考虑贝伐单抗二线治疗。65岁以上的患者使用贝伐单抗治疗后中风和动脉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增加。使用贝伐单抗可能会妨碍伤口愈合。若之前停药是因神经毒性而非疾病进展,那肿瘤进展后可以重新启用奥沙利铂;患者若不适宜高强度化疗,初始治疗可选择5-FU输注/LV贝伐单抗、西妥昔单抗(仅KRAS野生型)、帕尼单抗(仅KRAS野生型)[1]。

对于Ⅱ期的结肠癌是否进行化疗一直是存在争议的。通常以是否存在危险因素进行分类治疗。所谓危险因素包括:肿瘤为T4、组织分化不良、有脉管侵犯、存在梗阻或穿孔、切缘不能确定或阳性、淋巴结检出数量不足12枚。对于没有危险因素的Ⅱ期结肠癌推荐患者参加临床试验,或接受观察。对于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则推荐进行辅助化疗,方案可以选用FOLFOX、5-FU/LV、卡培他滨单药。来自于MOSAIC的研究,随访6年的资料显示,FOLFOX方案与5-FU/LV比较没有任何优势,亚类分析显示,对于高危患者显示出提高DFS的倾向。即使进行化疗,对这些患者而言,化疗也不能使总生存率提高超过5%。因此,对于本期患者,是否要进行辅助化疗,应由医生和患者进行讨论。充分交流预后、辅助化疗效果和毒性。由患者自己决定是否进行化疗[2]。

目前临床主要应用的结肠癌化疗药物有奥沙利铂以及伊立替康,奥沙利铂属于新的铂类衍生物,与其它铂类衍生物一样,通过产生烷化结合物作用于DNA,形成链内和链间交联,从而抑制DNA的合成及复制,临床上适用于经氟尿嘧啶治疗失败之后的结直肠癌转移患者。伊立替康是喜树碱的半合成衍生物。喜树碱可特异性地与拓扑异构酶Ⅰ结合,后者诱导可逆性单链断裂,从而使DNA双链结构解旋。伊立替康及其活性代谢物SN-38可与拓扑异构酶Ⅰ-DNA复合物结合,从而阻止断裂单链的再连接,临床上适用于成人转移性大肠癌的治疗。何志高[3]等通过荟萃分析研究得出结果显示,奥沙利铂联合5-FU/LV方案总缓解率明显高于伊立替康联合5-FU/LV,在血液系统毒性中,伊立替康联合5-FU/LV方案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明显低于奥沙利铂联合5-FU/LV方案,胃肠道系统毒性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和腹泻,结果显示其发生率均高于奥沙利铂联合5-FU/LV方案。可得出结论,奥沙利铂联合5-FU/LV方案在晚期结直肠癌化疗的总缓解率上显示出一定优势,在患者可以耐受毒副作用的前提下,奥沙利铂联合5-FU LV方案可以被推荐为晚期结直肠癌的一线化疗方案。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NCCN)临床指南2008年第1版《晚期结肠癌的规范化治疗》中指出,首选的一线化疗方案包括贝伐单抗分别联合含有奥沙利铂的方案,然后是含有伊立替康的FOLFIRI方案,以及单独联合亚叶酸钙和5-FU的方案。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