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慢性胆囊炎(chronic cholecystitis)系指胆囊慢性炎症性病变,大多为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约占85%~95%,少数为非结石性胆囊炎,如伤寒带菌者,本病可由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迁延而来,也可慢性起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常见的是右上腹部或心窝部隐痛,食后饱胀不适,嗳气,进食油腻食物后可有恶心,偶有呕吐,在老年人,可无临床症状,称无症状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有时可为急性胆囊炎的后遗症,但大多数病人过去并没有患过急性胆囊炎。由于胆囊长期发炎,胆囊壁会发生纤维增厚,疤痕收缩,造成胆囊萎缩,囊腔可完全闭合,导致胆囊功能减退,甚至完全丧失功能。
病人平时多有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急性发作时,主要表现为右上腹或上腹部疼痛,伴有恶心、呕吐,甚至发热等。还可能出现很多严重的并发症:胆囊壁坏死、穿孔;继发胆总管结石、急性胰腺炎等。部分胆囊结石病人,同时合并内科疾患,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若急性发作,可使原有合并症加重,病死率增加,
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与生命安全。胆囊癌的发生与胆囊结石也有密切关系,所以慢性胆囊炎的治愈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
不仅如此,据报道,在美国每年有3万人死于不合理用药,而不是疾病本身。不合理用药不仅给患者造成经济损失,而且还危及患者生命,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1]。这就督促着我们不断深入慢性胆囊炎的研究和用药分析。
二、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慢性胆囊炎是胆系疾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近年来慢性胆囊炎的发病率急剧升高,本病发病率与年龄大致成正比。美国胆囊炎患者占全国总人口的10%,德国占10% ~ 15%,我国也已达10%[2]。由于本病发病率高,并发症多,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慢性胆囊炎的防治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普遍关注。
症状较轻微但是反复发作的患者可以采取内科保守治疗。临床上内科治疗慢性胆囊炎主要是采取消炎利胆的方法,但是药物治疗对于有些病人有效,对于某些患者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而且药物疗法难根治。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同步治疗方式也在国内普遍应用[3]。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