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炮制复方药地黄-山茱萸,活性成分(API):环烯醚萜苷,三萜酸,与共性成分(CCC):多糖、氨基酸间会发生反应。我们发现炮制的山茱萸,环烯醚萜苷的血药Cmax升高,T1/2延长,炮制使API与CCC间发生反应。已证明,大黄酸与精氨酸的相互作用形成氢键。因此,我们提出:炮制使API与CCC分子间可能形成氢键。拟构建多种组分(APICCC)模型,采用IR,DSC,XRD,等结构分析方法,阐明炮制前后API与CCC分子间作用,比较光谱分析,氢键及分子连接方式,分子结构与价键力等差异。
采用研究的手段:采用煎煮和回流的方法从地黄-山茱萸药对(2:1)中提取,过大孔吸附树脂进行分离,用HPLC等方法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总三萜酸(TTA);★总环烯醚萜苷(TG);★马钱苷(LO);★熊果酸(UA);★多糖(PG)
综述:地黄、山茱萸研究进展
摘要:地黄、山茱萸是六味地黄丸中的君、臣药。山茱萸、熟地药对见于《小儿药证直决》地黄丸、《金匮要略》肾气丸、《医学衷中参西录》滋膵饮等方。山茱萸固涩气阴,平补肝肾,性平和;熟地黄善补精血,益肝肾,性滋腻。熟地黄有止血功能,可增山茱萸固崩止血之力;熟地黄得山茱萸平补之助,滋养肝肾之力更强。二药配伍,互补互使,养血补精、止血涩精功力增加[1]。目前对这两味药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有了很深入的研究,本文通过查阅地黄和山茱萸在近几年国内外化学研究、药理作用、炮制等方面相关文献,对其进行总结,为研究地黄和山茱萸药对的组分变化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字:地黄山茱萸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炮制
山茱萸的研究进展
1生药学
山茱萸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CornusofficinalisSieb.etZucc.的干燥成熟果肉。性微温,味酸、涩,归肝、肾经,具有补益肝肾、收涩固脱等功效,常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内热消渴等症[2]。
【本草学考证】山茱萸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木部中品,山茱萸味酸无毒。主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久服轻身。一名蜀枣。生山谷。《本草经集注》记载:山茱萸出近道诸山中。大树。子初熟未干,赤色,如胡颓子,亦可啖。《图经本草》记载:木高丈余,叶似榆,花白,子初熟未干,红色,大如枸杞,亦似胡颓子有核,九月后采实,亦可噉。《救荒本草》记载:实枣儿树,本草名山茱萸,木高丈余叶似榆叶而宽稍圆,纹脉微粗,开淡黄白花,结实似酸枣大,微长色赤,既干则皮薄味酸。历代本草对山茱萸的描述与现代《药用植物学》基本相符,说明山茱萸这一药用树种自古至今一脉相承,来源于同一基源。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