葎草的化学成分研究文献综述

 2023-01-29 21:33:37

具体内容详见附件

葎草为桑科植物Humulus scandens (Lour.) Merr.的全草, 其味甘、苦,性寒、凉, 无毒。功善清热、利湿、止咳、解毒, 可用于淋浊、泄痢、肺炎、肺痈、肺结核、支气管炎、痔疮、痈肿、毒蛇咬伤等多种疾病[1]。现代化学研究表明葎草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以及其他生物活性成分[2]。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方面的较强的生理活性, 如降血脂、保肝、抗炎、抗菌等, 其应用开发具有广阔的前景。葎草在我国分布范围很广, 除青海省及新疆自治区, 各省、市、自治区均有分布。是我国常见且生长旺盛的-种杂草, 野生资源葎草很丰富[3]。从葎草中提取黄酮类化学成分具有很大的开发前景。

1.1生药鉴定

1.1.1植物形态

一年生或多年生蔓性草本。茎长达数米, 淡绿色, 有纵条棱, 茎棱和叶柄上密生短倒向钩刺。单叶对生; 叶柄长5-20cm, 稍有6条棱, 有倒向短钩刺;掌状叶5-7深裂, 直径约5-15cm, 裂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 先端急尖或渐尖, 边缘有锯齿, 上面有粗刚毛, 下面有细油点, 脉上有硬毛。花单性, 雌雄异株;雄花序为圆锥花序, 雌花序为短穗状花序;雄花小, 具花被片5, 黄绿色, 雄蕊5, 花丝丝状, 短小;雌花每2朵具1苞片, 苞片卵状披针形, 被白色刺毛和黄色小腺点, 花被1, 灰白色, 紧包雌蕊, 子房单一, 上部突起, 疏生细毛。果穗绿色, 近球形; 瘦果淡黄色, 扁球形。花期6-10月, 果期8-11月。

1.1.2生药鉴定

性状鉴别

叶皱缩成团。完整叶片展平后为近肾形五角状, 掌状深裂, 裂片5-7, 边缘有粗锯齿, 两面均有毛茸, 下面有黄色小腺点;叶柄长5-20cm, 有纵沟和倒刺。茎圆形, 有倒刺和毛茸。质脆易碎, 茎断面中空, 不平坦, 皮、木部易分离。有的可见花序或果穗。气微, 味淡。

显微鉴别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