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孢子菌肺炎患者的治疗方案优化和药学监护选题背景与意义:肺孢子菌肺炎(PCP)是由肺孢子菌(Pneumocystis jiroveci)引起的呼吸系统真菌感染性疾病,多发生于器官移植者、接受放化疗者、肿瘤和HIV感染者等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
肺孢子菌属常见真菌之一,可广泛存在于人体肺组织内,当患者免疫功能降低时,病原体可由潜伏转变为增生状态,于肺组织内迅速扩散,造成弥散型肺泡损伤,病情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呼吸衰竭,危及患者生命。
近年来,随着各类免疫缺陷人群的增加尤其是非HIV相关免疫缺陷患者的增多,PCP发病率呈升高趋势,该病诊断困难,进展迅速,其病死率可高达30%~50%,而且有报道发现非AIDS免疫抑制宿主中的感染相对HIV感染者病情更容易恶化,常出现呼吸衰竭,抢救不及时预后差。
临床上一旦确诊为PCP就应开展积极治疗,因为由于症征不符等原因,病情可能已经很严重,需尽早治疗。
目前临床上治疗PCP常见药物为复方磺胺甲噁唑、喷他脒、氨苯砜等,其中首选复方磺胺甲噁唑作为预防PCP和治疗轻度到重度PCP的主要药物。
复方磺胺甲噁唑的有效成分为400 mg磺胺甲噁唑(SMZ)和80 mg甲氧苄啶(TMP)。
甲氧苄啶是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磺胺甲恶唑是二氢叶酸合成酶抑制剂,这两种药物具有协同作用,都会干扰胸苷合成酶途径,最终抑制生物体DNA的合成。
然而,该药相关不良反应以及孢子菌对药物的耐药性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复方磺胺甲噁唑常见不良反应包括皮疹、发热、胃肠道并发症、骨髓抑制、高钾血症、肝功能损伤和肾功能损伤等;另一方面,已有研究表明药物的疗效与肺孢子菌双氢叶酸合成酶基因多态性具有一定关系,基因突变会导致复方磺胺甲噁唑的疗效下降。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