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 吗啡对小鼠脑组织(伏隔核NAc、前额叶皮质PFC、中脑腹侧被盖区VTA)代谢影响研究课题性质 radic;基础研究应用课题 设计型 调研综述 理论研究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一.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吗啡可激活阿片受体,是临床应用镇痛效果最好的药物之一,但由于长期应用可引起机体产生依赖和耐受,因而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并且阿片类物质的滥用或成瘾已造成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阿片类物质依赖包括躯体依赖及精神依赖,前者主要表现为耐受和戒断反应,后者主要表现为心理渴求和强制性觅药行为。
目前阿片躯体及精神依赖形成机制的研究已从神经解剖、神经生化、阿片受体等逐渐深入到受体后信号转导、基因转录及表达调控等细胞分子水平,并在各水平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神经解剖及神经生化研究表明,使用阿片类药物产生精神依赖的神经解剖基础是中脑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NAc)、前额叶皮质(Prefrontal cortex,PFC)、海马、杏仁核等。
神经生化研究表明,阿片类药物引发觅药行为复发的能力与它们激动中脑多巴胺系统的能力有关,而中枢去甲肾上腺素神经递质系统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系统在应激诱发的成瘾药物的复吸中起重要作用[1,2]。
目前关于吗啡对中枢代谢的影响系统研究较少,代谢组学可以高通量分析生物液中的低分子化合物,反映人体对吗啡的代谢反应[3]。
由于代谢物本质上参与体内的多条代谢途径,体液中代谢物的相对定量可以提供生物体代谢状态的全面概况。
绘制生物化学变化图可以反映身体对吗啡的代谢反应,对药物作用机制及其成瘾性所涉及的途径的深入了解[4,5],可能揭示吗啡成瘾性的内在生化机制以及吗啡滥用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本课题旨在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测定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建立吗啡滥用动物模型,研究吗啡滥用、戒断与复吸对小鼠脑组织(包括伏隔核 (NAc)、前额叶皮质 (PFC)、中脑腹侧被盖区 (VTA)脑区)中内源性代谢物的影响,筛选出吗啡滥用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和差异的代谢通路,为吗啡成瘾机理的推测提供实验依据。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