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背景和选题目的:慢性肾脏疾病(CKD)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其发病率高、治愈率低,在全世界的发病率约为8%-16%[1],CKD进展缓慢,且在疾病早期没有明显临床症状,因缺乏敏感性和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而使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困难,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升高,在近二十年中已经成为继心血管和脑血管肿瘤之后,最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疾病。
随着病程的发展,CKD最终会演化为终末期肾病(ESRD),而以肾小管间质纤维化(TIF)和肾小球硬化为特征的肾纤维化通常被认为是导致ESKD的最终共同途径[2]。
目前中药活性成分抗肾纤维化的研究越来越被重视,本课题拟探究羟基积雪草苷对大鼠UUO模型肾纤维化的作用及羟基积雪草苷抗肾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为其在治疗慢性肾病的临床应用与药物开发提供基础依据。
2.文献综述2.1肾纤维化机制肾纤维化是肾组织包括肾小球、肾小管、血管和(或)间质在各种损伤的情况下不断协调反应的形态学表现[3]。
其主要的病理学表现主要是大量的成纤维细胞活化和过度的细胞外基质(ECM)沉积[4],特别是在多种致病因子(炎症、药物等)的作用下,ECM的降解受到抑制且大量聚积,使肾小球硬化、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最终发展至ESRD。
目前认为肾小球硬化和肾纤维化的分子机制主要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肾脏固有细胞活化和受损以及炎症细胞浸润;第二阶段是促纤维化因子的释放,包括细胞因子、生长因子、血管活性因子和趋化黏附因子等;第三阶段是纤维化的形成,主要表现在基质蛋白合成增多,降解减少,导致基质蛋白在肾间质沉积; 第四阶段,是肾脏结构和功能受损,最终导致肾功能丧失的病理生理过程[5]。
2.2中药抗肾纤维化的作用机制肾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复杂,西医治疗作用靶点单一,而中药通过多个环节、 多种途径、多个靶点发挥作用。
目前临床和实验研究均证实部分单味中药及其提取物可防治肾纤维化,其作用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点[6]。
肾小球系膜细胞(GMC)发生病变时影响肾功能,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促进GMC分泌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alpha;(TNF-alpha;)等多种炎性因子的释放,从而使GMC细胞增多。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