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粒子(NPs)在肿瘤诊断和治疗方面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探索,在药物输送、光热治疗、诊断成像、光动力治疗和核酸输送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1-2]。
NPs有一些优点:(1)在体内靶向传递之前保护货物防止失活或降解[3];(2)通过修饰配体来提高靶向性[4];(3)通过改变NPs聚合物的组成来控制药物释放[5];(4)可批量生产[6]。
尽管增强渗透和保留效应(EPR)可介导肿瘤被动靶向,但大多数静脉注射的纳米材料都容易被网状内皮系统(RES)识别和快速清除,导致肿瘤部位积蓄不足,治疗效果有限[7]。
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基于细胞膜的仿生纳米材料在肿瘤治疗领域备受瞩目。
细胞膜仿生技术被认为是一种提高NPs肿瘤治疗效果的很有前途的仿生策略[8]。
细胞膜仿生技术是仿生复制细胞膜特性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有[9-10]:(1)取自人体自身细胞的生物材料本身具有极佳的生物相容性;(2)细胞膜是生物信息交换、信号通路传达的重要媒介,其表面蛋白丰富的分子指纹具有天然的生物学活性和广阔的应用空间;(3)许多纳米递药系统采用细胞膜作为包覆材料修饰纳米粒表面,如红细胞膜,血小板膜,白细胞膜及肿瘤细胞膜。
仿生修饰的内源性表面,减少了RES对递药系统的识别和清除,延长了纳米粒的体内半衰期且利于纳米粒更好的体内靶向性和功能性;(4)作为新一代的载药平台,纳米递释系统具有可修饰性强和高度自由灵活的载药方式,细胞膜结构和内核成分均可实现小分子、核酸、多肽甚至蛋白类药物的包载。
同时,以细胞膜为基础的纳米药物递送平台具有较高临床转化前景。
中性粒细胞约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的60-70%,表面具有细胞因子受体如TNF-alpha;R和IL-1R和趋化性受体如CXCR1和C5aR,可被IL-8和过敏毒素C5a从血液中招募到感染炎症部位发挥作用。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