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1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紫外线是阳光中波长10-400nm的光线,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根据波长可将紫外线分为三类:1)UVA(315nm-400nm),是长波紫外线,能够直接穿透真皮,2)UVB (280-315nm)是中波紫外线,可以穿透皮肤几毫米,3)UVC (200-280nm)是短波紫外线能量较高。UVA,UVB大部分都能直接穿过臭氧层,到达地面。UVB(Ultraviolet Radiation B,UVB)虽然只占人体紫外辐射(UVR)的5%,但其能作用于表皮直接损伤DNA[1]。
由国内外研究文献报道,紫外线诱导皮肤损伤的机制主要包括:直接损伤DNA、基因突变、免疫抑制、细胞凋亡通路的激活、氧化应激等。UVB诱导皮肤损伤的整个过程中的涉及众多复杂交错的调控途径,可以通过直接损伤DNA,以DNA损伤修复不足为起始,诱导氧化应激(ROS)促进原癌基因发生突变,引起肿瘤的形成;同时UVB诱导可产生免疫抑制作用,并使各种细胞因子以及多个信号通路(如:细胞凋亡通路)发生紊乱从而促进炎症的发生,在炎症反应的促进作用和免疫抑制的保护下最终导致皮肤癌。故皮肤癌的形成是长期诱导皮肤损伤蓄积的最终结果[2,3]。
皮肤癌作为世界上发病率最高的肿瘤,分为非黑色素瘤与黑色素瘤两大类,非黑色素瘤中以基底细胞癌与鳞状细胞癌较为常见。由于在我国皮肤癌的发病率相对较低,对治疗方法的认识和研究相比西方国家落后。现有文献报道中常用治疗手段有:传统的外科手术,但是相应的切除范围和程度较难掌控[4];物理疗法(冷冻、电疗、激光疗法),其存在治疗部位有局限性、无法彻底根除肿瘤且易复发的缺点;放射疗法,易对患者的容貌造成影响[5];Mohs显外科法,这是一种复发率较低且治疗准确度较高的疗法,但相应的手术器材昂贵且对医生的手术水平要求较高。现有治疗皮肤癌的药物多为一些化疗与生物治疗的药物,这些药物常具有较大的毒副作用,会对人体产生极大的伤害[6]。如何减少毒副作用,寻求有效的治疗药物,是当下皮肤癌防治中的亟于解决的问题。
1.2科学问题的提出与构思
先前已用SKH1系无毛小鼠进行了100 mJ/cm2照射下的急性皮肤损伤实验,平均14周以后小鼠被照射部位均出现肿瘤。应用免疫组化、TUNEL、ki-67实验分别检测皮肤组织中细胞凋亡与增殖,发现经UVB照射后皮肤出现明显细胞凋亡并向下沉积、表皮增厚的现象。由文献报道可知,UVB主要通过TLR4/MyD88/NFkappa;B 以及 MAPK/Caspase信号通路直接损伤皮肤、促进炎症反应、产生免疫抑制作用,最终导致肿瘤的形成[7]。随着科学家对中药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深入研究,有文献报道,来源于中药黄芩(Scutellariabaicalensis Georgi)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其中有关六种主要黄酮(黄芩素、黄芩苷、汉黄芩素、汉黄芩苷、千层纸素及千层纸素苷)的研究都显示出具有明显的抗肿瘤和抗炎症作用[8,9]。已有研究发现千层纸素具有抗炎[10]、抗肿瘤作用且活性较好,毒性较低的优点[11]。故设置对照组、模型组和给药组,实验结束后,取小鼠组织做病理切片与蛋白提取。通过HE染色实验和Western blot实验,发现千层纸素对UVB诱导的皮肤损伤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此外,Annexin V/PI流式检测UVB诱导人表皮细胞系HacaT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显示给予千层纸素后,可有效抑制UVB诱导的HacaT细胞凋亡。再由ELISA实验检测炎症相关因子发现其中INF-gamma;的分泌水平在UVB照射的模型组明显高于给千层纸素药组,并分别对HacaT细胞以及小鼠背部皮肤组织细胞内的相关炎症因子进行RT-PCR实验,发现INF-gamma; 的mRNA水平变化最为明显。故猜想千层纸素是通过作用于INF-gamma;相关的信号通路从而抑制UVB诱导的皮肤损伤。
2.项目的研究内容以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2.1 研究内容: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