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敏感型酶生物燃料电池的设计及其在药物释放中的研究文献综述

 2023-04-21 09:15:33

文献综述

1. 酶生物燃料电池概述酶生物燃料电池(EBFC)具有体积小,生物相容性好,能在温和条件下运行等优点,可以在生理温度和近中性介质等温和条件下提供可持续能源,这在医疗植入物,药物泵,生物传感器和其他设备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目前,在体酶生物燃料电池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在体内植入式酶生物燃料电池,如将生物燃料植入蟑螂、蛤蜊、蜗牛体内,通过动物体内血液中的葡萄糖作为底物为生物燃料电池供电[1];另一类是体外可穿戴式生物燃料电池,如将生物燃料电池贴于皮肤表面,通过人类体液产生的乳酸作为底物为为生物燃料电池供电[2]。

体外可穿戴式生物燃料电池一直取得不断进步。

Heller等[3]研制了一种精确无痛血糖仪,利用燃料技术可以连续检测血糖的变化.通过皮下间质液中的葡萄糖和溶解氧,植入无膜和无壳的电池可进一步提高能量和容量。

Yazdi等[4]利用葡萄糖氧化酶阳极与固态普鲁士蓝(PB)薄膜阴极耦合,制备了一种适合于人体内应用的可充电的葡萄糖生物电池。

Joseph团队[5]在2017年制造了一种柔软、可拉伸、高功率密度的电子皮肤生物燃料电池来获取人体汗液中能量。

Yao等[6]研究了一种内置葡萄糖传感器的隐形眼镜,用于监测泪液中葡萄糖水平,提出了只需佩戴隐形眼镜就可以实时监测人体生理健康指标。

当前,科研工作者们对酶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不再局限于对其电力功能的研究。

例如,生物布尔逻辑门计算系统的引入和开关控制生物界面的开发,为酶生物燃料电池的发展注入了革命性技术。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