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文 献 综 述1. 前言生命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生物体内存在多种活性物质(如阴阳离子、生物硫醇、活性氧化物等)。
它们具有独特的生理功能,并在生命过程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研究其结构与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对其进行准确的监测十分重要。
但由于生物体本身具有的生物多样性和复杂性,能够高效、准确的获取生物体系内活性物种相互作用的信息从而进行研究,就需要采用选择性好、灵敏度高的分析方法。
荧光分析法因其具有分析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成本低、非侵害性、响应速度快和使用简便的特点而受到广泛的关注[1]。
2. 研究内容2.1 荧光探针构成荧光探针通常由三部分构成: 荧光信号基团(fluorophore),连接基团(spacer),识别基团(receptor)[2]。
(1)荧光信号基团:信号发生部分,把识别基团与待测物结合所造成的探针所处环境发生的变化转变为可肉眼观察(发出可见光或颜色变化)或可仪器检测的输出信号(峰位移、荧光强度、荧光寿命等),从而实现对待测物的检测。
常见的荧光团包括:香豆素(Coumarin)、荧光素(Fluorescein)、氟硼类染料(BODIPY)、萘酰亚胺(Naphthalimide)、罗丹明(Rhodamine)、菁类染料(Cyanine)、Rhodol等[3-5]。
通过对这些荧光团及其衍生物的结构进行修饰,从而对其性质稍作改变,现在已经基本实现发射波长从短波的蓝光到近红外区域的全面覆盖。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