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疹方对盐酸厄洛替尼所致皮疹防治作用
摘 要:近年来, 随着肿瘤基因分子分型领域的研究进展, 分子靶向治疗已成为未来肿瘤诊治的风向标。而随着EGFR抑制剂药物(厄洛替尼、吉非替尼、埃克替尼等) 的相继问世, 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治疗效获得明显提升。但EGFR抑制剂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就是腹泻与皮疹,其中皮疹的发生率更是高达79%-88%,严重的皮肤毒性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被迫终止治疗。本研究主要对EGFR抑制剂相关皮肤毒性反应的发病机理和最新治疗状况进行较全面的汇总,对临床验方消疹方治疗皮疹的药理作用予以说明,从而为中医药治疗EGFR抑制剂所致皮疹的实验研究提供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盐酸厄洛替尼;EGFRI;皮疹;靶向治疗; 抗炎 ;金银花
一、研究背景
目前,肿瘤是人类健康最大的杀手。因此,人类一直在寻找治疗肿瘤的药物。伴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分子靶向药物成为研究治疗肿瘤的新思路[1]。其中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为靶点的抗肿瘤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即EGRG抑制剂,包括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埃克替尼)、大分子单克隆抗体(西妥昔单抗、尼妥珠单抗、帕尼单抗)和兼具抑制EGFR信号通路的多靶点药物(索拉菲尼、范德他尼、拉帕替尼),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与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并以其准确的疗效和相对较好的耐受性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不能耐受常规细胞毒化疗药物治疗的老年患者或体能状况极差的患者在使用该类药物后,其预后得到了改善。然而,由于EGFR在体内的分布特点,该类药物对皮肤及附属器官具有特殊的不良反应,其中以皮疹最为常见也最难以耐受,一般于用药后3~7d出现,发生率高达79%~88%[2]。皮疹虽不危及生命,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降低其耐受性,甚至导致治疗中断,影响抗肿瘤疗效。因此,如何在不影响EGFR抑制剂治疗的前提下,探寻能够有效控制皮疹的给药方案或治疗手段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二、EGFR抑制剂所致皮疹发病机理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