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内容:(包括
一、课题背景
当前,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但是对肿瘤的治疗状况却一直不尽人意,其中影响肿瘤治疗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就是肿瘤耐药性。细胞对某种药物产生耐药性时,也会对其它作用机制相似的药物产生耐药性,继而对其它细胞靶点、结构和机制不同的化疗药物产生交叉耐药性,即多药耐药性这也是临床上治疗肿瘤最具挑战性的难题。以前对肿瘤耐药机制的研究局限于肿瘤细胞本身,由此发展的治疗方法所取得的成效并不理想。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肿瘤微环境在肿瘤耐药性的产生中也扮演着关键的角色。肿瘤微环境是肿瘤细胞产生和生活的特殊环境,其中不但包含肿瘤细胞,还包括细胞外基质、各种非肿瘤细胞、微血管和浸润其中的生物因子等等。肿瘤细胞和肿瘤微环境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两者的相互作用促进了耐药性的产生。因此,针对肿瘤微环境的研究能为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出处:《现代免疫学》2015年03期)
肿瘤微环境是指肿瘤的发生和转移与肿瘤细胞所处的内外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它不仅包括肿瘤所在组织的结构、功能和代谢,而且也与肿瘤细胞的自身的(核和胞质)内在环境有关。肿瘤与环境,两者既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又是相互拮抗,相互斗争的。它是现代肿瘤生物学的一个关键和核心的问题。近年来由于肿瘤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进展,人们对于肿瘤和环境的相互关系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不仅对于认识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等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肿瘤的诊断、防治和预后亦有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化学药物治疗是临床上治疗晚期肿瘤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临床上常用的一线化疗药物包括紫杉醇、喜树碱等,这类药物往往是通过口服或者静脉注射的方式给药,药物经过血液系统到达病灶,但是由于其缺乏靶向性,会导致患者出现骨髓抑制性、胃肠道反应、免疫力下降等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化疗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前药在改善药物的溶解性、靶向性、稳定性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研究发现肿瘤组织具有特定的微环境,针对某个或某些肿瘤组织的微环境特点设计出具有靶向功能的前体药物,可有效减少不良反应,增加耐受剂量,扩大药物的应用范围。目前,已有一些肿瘤微环境响应的传统化疗药物的前药上市,并有很多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出处:《化工设计通讯》2017年07期)
化学药物治疗简称化疗,是利用化学药物阻止癌细胞的增值、浸润、转移,直至最终杀灭癌细胞的一种治疗方式。它是一种全身性治疗手段,和手术、放疗一起,并称为癌症的3大治疗手段。由于化疗药物的选择性不强,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也会不可避免的损伤人体的正常细胞,从而出现药物的不良反应。因此,在接受化疗药物的时候,一方面希望能够达到最佳的抗肿瘤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预防和识别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
诊断治疗学是把诊断和治疗结合起来,同时实现影像诊断与治疗的效果。为了提高抗肿瘤药物的安全性及靶向性,诊断治疗药物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策略,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该策略能有效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及靶向性从而提高抗肿瘤活性并降低其毒性。在诊断治疗学中,诊断的作用在于收集治疗前后疾病状态的信息并指导进一步用药。肿瘤组织微环境相对于正常组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主要包括微酸性、过度表达的各种酶、低氧等。(出处:《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16年47卷06期)
二、要解决的问题
本课题利用荧光成像技术进行诊断治疗的肿瘤微环境响应性的抗肿瘤药物进行研究。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