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化床工艺文献综述

 2023-01-05 20:35:23

课题背景:

空气经过滤、加热后进入流化床,促使物料流化:粘合剂经雾化器雾化成细小雾粒,喷射至流化的粉料上,物料得以润湿,相互间聚集架桥,水分经干燥后形成固体颗粒。

传统的制粒工艺:粉体干混 粘合剂 湿材 挤压成条状颗粒 干燥

运用流化床顶喷法制粒,将混合—制粒—干燥多道工序纳入一台设备内完成。与传统工艺相比:(1)缩短3/4以上操作时间,降低了操作强度;(2)成粒为近似球形,流动性好,利于压模成型和包装计量:(3)制粒时完成干燥,成粒为多孔性,利于速溶。

1952年瑞士AEROI“.TIC公司首次研究成功流动床干燥机,并将流态化与喷雾技术有机结合,开发了医药、食品、化工行业的流化床制粒设备。

我国80年代相继从AEROMATIC公司、德国GLATT公司,日本友谊株式会社引进该设备;近年来,医药行业面临的GMP认证,流化床在我国药厂已得到普遍应用。

流化床工艺的床型包括:顶喷、底喷、侧喷、旋流床。本次实验中主要以顶喷流化床为主研究孟鲁司特钠一类药品的包衣工艺。

顶喷流化床包衣的特点:

(1)逆向喷雾 喷雾方向与物料运动方向相反,液滴到达物料需运行一段距离,其间会蒸发掉部分湿份,从而降低粘性,铺展范围降低,衣膜成形慢。

(2)不规则流态化 顶喷流化床内物料运行是随机的、杂乱无章的,每个粉粒接触液滴机会并不一致,因而包衣并不是均匀的。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