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1991年法国物理学家De Gennes[1]在他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奖词中将极性-非极性粒子命名为Janus粒子(以两面罗马神Janus的名字命名)。
Janus粒子有两个截然不同的面,具有不同的表面特征、结构和成分,故称之为双价微球。
就颗粒形状而言,Janus粒子有球形、椭圆形、圆柱形或圆盘状等。
Janus纳米粒子通常将不相容或互补的物理化学性质例如:极性、两亲性、电荷、光学和磁性等,结合在一个粒子中,使单个颗粒同时拥有不同的甚至不兼容的物理、化学和机械性能。
由于其特殊的特性,Janus粒子在光学、催化剂、生物医学,表面活性剂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2]。
Janus 粒子主要制备方法有: 微流控法,界面隔离法,自组装法,相分离法等。
(一) 制备方法1. 微流控法微流控法的原理是利用两相或者多相平行流动的不相容流体经过剪切形成双/多组分流体,后引发聚合得到Janus粒子[3]。
Nie[4]等利用Y型毛细管制备得到了高度分散的Janus微米粒子。
将不相容的有机单体(含有光引发剂)分别注入Y型通道两侧,形成稳定的双面流体,通过毛细管尖的剪切形成Janus液滴,紫外光照射发生聚合反应后即可得到Janus粒子。
微流控法的优点是粒径高度均匀,组成可控。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