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据中商情报网讯:截止201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8.02亿人,2018上半年新增网民数量为2968万人,与2017年同期相比增长3.8%,互联网普及率为57.7%,这表明使用互联网的人越来越多,互联网的普及度也在不断提高,这为互联网理财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前提条件。 通过调查中国互联网理财用户方面的数据显示,2018上半年中国互联网理财用户达到16855万人,与2017年末的12881万人,相比增加30.9%,用户规模呈高速增长趋势,占整体网民比重的21%,与2017年末增长4.3个百分比。 在互联网理财用户大幅度增长的大背景下,传统银行也在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完善相应的产品与服务,旨在让用户能够广泛接受所提供的理财产品。我国电子商务环境的发展十分快速,为互联网理财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平台,它对传统银行的影响不容忽视,学术界认为传统银行也应该顺应这个潮流,发展网络理财的同时发挥自己的长处,为客户提供更稳健更安全更便捷的投资方式,最终为巩固传统银行的地位、推动传统方式的创新具有现实意义与价值。 国内外文献资料关于传统银行互联网理财发展现状的影响研究,主要有以下结论: 自2005年以来,随着各大商业银行大力推动理财服务、创新理财产品发展,居民投资理财观念的形成以及投资理财需求的增加,我国银行理财产品从而得到了快速发展,年均增长率接近1%。2005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确保了理财业务可持续的健康发展。2013年全年银行理财产品共为社会创造了4500亿元的收益,截至2014年4月,银行理财产品余额超过13万亿元,远超2013年年末的9.5万亿元。尽管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在项目融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发展的时间仅有十年,规模不大。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和银行监管的不断完善,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已逐步进人稳定发展时期。 由于“宝宝类”理财产品盈利能力的下降,传统银行相应推出了高收益的理财产品,降低投资门槛,从而吸引互联网理财的客户转投银行理财。例如,浦发银行、招商银行推出的新款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都在6%以上,且这些理财产品大多数起步金额只需5万元或10万元,而之前这类高收益的理财产品经常设定投资门槛,基本都是在几十万以上。 国内外文献资料关于互联网理财的优势及其对传统银行的影响研究,主要有以下结论: 1、互联网理财的优势 从互联网理财的投资门槛,收益率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互联网理财更占有优势地位。区燕红(2017)指出新型互联网理财产品的优势在于门槛低,其次,即使起购金额相同,互联网金融公司的预期收益率比银行要高,甚至还实现了收益翻倍,而且使用互联网理财产品偶尔还能碰到各类优惠活动赠送礼品或者优惠券。魏华英(2017)也认为高收益率是互联网理财吸引客户的关键因素,也是目前互联网理财兴起的重要因素。在互联网理财产品首次推出的时期,理财收益达6%—12%之间,而普通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年度收益率在0.3%左右。传统银行理财产品具有较高的门槛,最低限额往往至少需要5万元 ,导致大量客户达不到银行理财的金额要求而无法享受相应服务。而互联网理财产品的起始金额降至仅需要1元,以吸引更多的客户与资金。 从流动性角度与银行传统理财方式进行对比,杨松(2014)指出网络理财产品的流动性强于大多数银行理财产品,不仅可以随时赎回基金,还能当即消费支付与提出,而银行推出的传统理财产品相比之下都是封闭式的产品。胡增勇(2014)表示互联网理财产品的流动性极强,用户只要有网络便可以随时交易,随时都可以申购和提出资金,并且可以通过理财产品的支付平台立即进行消费。 从消费主体来分析,环球网张歌、熊旭(责编)指出,80后和90后作为消费升级的主力军,他们的消费潜力不容小觑,根据挖财数据,收入来源也更多元化。与其他年龄群体相比,他们更愿意接受类似互联网理财的新型理财方式和产品,投资理财金额增速更高。花式挣钱花式买,在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年轻一代人的金钱观和消费观念同步升级。胡增勇(2014)表示互联网理财的客户群体相对年轻的时尚网络人士,这部分人更愿意接受新事物。 2、互联网理财冲击了传统银行的理财业务 传统商业银行的收入源在减少,贺健健、王姣姣(2018)经分析得出,由于P2P、余额宝等互联网理财产品的收益均高于银行的储蓄收益,因此吸引了大量资金的聚集,银行储蓄业务对客户的吸引力也就不断下降。截至2017年第三季度末,8家上市股份制银行的存款年均增长率仅为 2%,远低于2016年末7.8%的年均增长率。从整个行业来看,到2017下半年,银行业存款增速跌破10%以下。 商业银行的各类业务或多或少都受到影响,花盛芳(2018)指出,随着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数量不断增加,商业银行的业务量开始减少。在互联网金融出现之前,人们的钱只能存在银行,获得存款利息。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人们理财的选择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互联网金融产品,导致银行客户的流失。夏耀慧(2015)对各类影响进行分析得出,互联网理财对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个人理财业务以及贷款转账业务均产生了不少的影响,互联网理财的低门槛、高收益、高流动性吸引了用户的投资视线。 3、互联网理财产品对传统银行的影响具有双向作用 互联网理财产品一方面虽然对传统银行产生了不少的冲击,但是它同时促进了传统银行进行相关业务的拓展。陈嘉欧,王健康(2016)以余额宝为例,通过构建事件分析模型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对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期内,互联网理财产品对商业银行产生负面影响,但从长远来看,却促进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改革创新。韦亚光(2016)指出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产生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侵蚀商业银行利润,培育更多客户群,刺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创新等方面。 商业银行开发互联网金融,可以更好地满足银行客户的需要,提高客户满意度和传统银行的公众形象,花盛芳(2018)表示,因为互联网金融业务可复制性强,打破了银行网点的场地限制,它可以快速实现省级乃至全国范围业务的覆盖,业务扩张成本低。商业银行在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同时,也能够获得较高的利润。 关于传统银行互联网理财优劣势分析和发展策略的观点主要有: 1、传统银行互联网理财优劣势 传统银行资本雄厚可作为一大优势,贺健健、王姣姣(2018)指出,并且根据《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报告(2016)》显示,截至 2015 年末,133 家商业银行总资产达到 22.68 万亿元,同比增长 25.44%。 传统银行的客户资源相比之下更加丰富。贺健健、王姣姣(2018)表示,商业银行的附注长期经营积累了丰富的客户资源,其中包括许多优质的业界龙头企业或机构。胡增勇(2014)也表示传统商业银行的各类业务适合各类人群,拥有的客户范围更加广泛。 从风险管理角度进行对比,贺健健、王姣姣(2018)写到商业银行业的风控体系正是其优势所在,商业银行的风控管理相对更成熟。 但是传统银行在发展互联网理财时,也存在不少的劣势。银行业务的流程复杂,缺乏互联网领域的科技人才,缺乏蕴含消费者行为习惯等信息的非结构化数据,这些都是贺健健、王姣姣(2018)指出的传统银行存在的不足之处。 2、传统银行的发展策略 首先传统银行需要改变目前的业务模式。夏耀慧(2015)指出传统银行应该要建立属于自己的网络平台,将商业银行业务网络化。花盛芳(2018)也建议传统银行需要转变现有业务模式,积极拓展互联网金融业务,彻底摆脱传统业务模式的束缚,不断强化资产负债组合,优化银行资产结构,重构业务流程,以客户为中心,形成一种新的业务模式,改善各项业务的客户体验。同时,要引入竞争意识,加强金融服务,结合商业银行的发展,制定科学的互联网金融战略,促进自身更好的发展。她还指出传统银行要完善金融服务,促进线上线下结合,一方面要加强员工的服务意识;另一方面要改善互联网金融基础设施,以更好地开展金融服务工作,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黏性。此外,商业银行应当善于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客户体验平台和客户交互平台,通过网络平台,银行与客户进行信息的双向反馈。胡增永(2014)指出银行需要加大科技投入,积极融入互联网理财,加强理财产品品种创新,关注广大客户群,开展全方位的个性化服务。加强传统银行理财产品的多元化,促使其结构化、基金化。 其次传统银行要重视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 胡增勇(2014)表示银行应该抓住时机,加大对科技建设的投入。吴迪(2016)也提出银行需要发掘和培养复合型人才,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竞争尤其的激烈,银行应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只有整体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才能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立足。定期对员工开展培训课程,同时在招聘过程中也可以多挖掘相关方面的优秀人才。 风险管理也是传统银行不能忽视的一点。白福康、倪雯璟(2017)指出传统银行也需要加强风险管理,建立一个完善的征信系统,通过征信系统,对目标客户有大体上的风险承受力的了解。再针对客户从后台系统中选择出相应的资产管理体系,安排专业人才建立基于资产管理系统的资产管理模型,建立合理的风险应急机制和风险隔离机制。当风险失控时,可以将损失降低到可管理的水平。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员工技能。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本课题从通过相关研究分析传统银行在互联网理财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和已经做出的一些改善的基础上,旨在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调查用户对传统银行推出的网络理财产品和对纯互联网理财产品的支付意愿以及接受程度等多方面的问题,收集分析数据,为传统银行在今后开展网络理财产品与网络理财服务等提供新的思路,对已有产品需要进行哪些改善和在服务方面需要新增哪些项目,为传统银行更好的把握住已有用户、巩固自身在金融市场中的定位等提供更加全面、有建设性的意见。 用户对于一项服务的成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只有深入了解用户的支付意愿与需求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从根本上满足用户,吸引用户的实现并长期持有,从中寻找出有利于传统银行完善互联网理财相关服务的参考依据,这对用户与传统银行双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参考文献[1]程嘉,互联网金融发展与风险防范[J].青海金融,2014,(第5期)[2]袁博,李永刚,张逸龙,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中国商行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金融理财与实践,2013;[3]周宇,互联网金融:一场划时代的金融变革[J].探索与争鸣,2013,(第9期);[4]刘红英,我国互联网理财的发展研究[J].国际商务财会,2015,(第8期);[5]孙冉,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理财的机遇与挑战[J].新金融,2015,(第8期);[6]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情况统计报告》[EB/OL]. http://www.cac.gov.cn/2018-01/31/c_1122347026.html ;[7]区燕红,新型互联网理财产品与传统银行业理财优劣[J].环球市场,2017,(第3期);[8]魏华英,我国互联网理财优势与风险防范研究[J].市场周刊,2017,0(1):82-83;[9]张朋,互联网理财产品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7. [12] ;[10]许娜,互联网理财产品对银行业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以余额宝为例[J].商场现代化. 2014(15);[11]杨润坤,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对银行业的影响——以余额宝为例[J].青海金融. 2014(04);[12]陆敏,余额宝等互联网理财产品对F农商银行个人业务影响的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14;[13]陈嘉欣,王健康,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余额宝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基于事件分析法的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6(01);[14]韦亚光,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影响与应对措施[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16(02);[15]刘再杰,RST理财风险的本质、特征与l范[J].国C金 融,2015(3);[16]汪莉霞,互联网理财的发展现状、潜在风险及防范措施[J].会计之友,2017(第16期);[17]郑秋霞,《中国商论》2015年第30期93-95,共3页China Business & Trade;[18]叶梦琪,互联网理财平台的营销策略[A].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2016;[19]赫晓丽,互联网理财的SWOT 分析[A].财税金融,中州大学,2017;[20]于杰,互联网理财新品对传统银行的冲击——以余额宝为例[A].财税金融,2015(24);[21]杨琦,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创新优势及发展探究[J]. 金融与经济,2015( 05) ;[22]徐淑红,互联网理财倒逼银行理财业务转型 [J]. 金融博览,2014( 02) ;[23]胡增永,互联网理财与传统银行理财业务比较研究[J]. 财会通讯,2014( 32) ;[24]陈月,互联网金融冲击下商业银行发展[A].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4);[25]者贵昌,“余额宝”冲击下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优化策略[A].学术探索,2015;[26]夏耀慧,网络金融产品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财经论坛,2015(23);[27]花盛芳,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经济论坛,2018;[28]周逸文,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J].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4(7);[29]余淙,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2015(3);[30]曾丽,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J]. 知识经济, 2015(13);[31]张旭,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J]. 中外企业家,2014(11); [32]苏也夫,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个人业务的影响及对策[J].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6(2);[33]王少剑,林舒,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 海南金融,2016(6);[34]王东,符芳馨,互联网金融发展对商业银行影响及对策分析[J]. 现代商贸工业,2016(10);[35]陈阳凯,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J]. 山西农经,2016(8);[36]邱勋,余额宝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和启示[J].金融发展研究,2013(9);[37]杨松,网络理财产品与银行理财产品比较——以余额宝为例[J].金融视线,2014(3);[38]邱晗,黄益平,纪洋,金融科技对传统银行行为的影响——基于互联网理财的视角[J].金融研究,2018(11);[39]李宇彤,泰安市城镇居民互联网理财状况调查与分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02);[40]Fan, K (Fan, Kai); Li, H (Li, Hui); Jiang, W (Jiang, Wei) ; Xiao, CS (Xiao, Chengsheng) ; Yang, YT (Yang, Yintang),Secure Authentication Protocol for Mobile Payment[J],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8;[41] Xiaohui Hou,Zhixian Gao,Qing Wang,Internet finance development and banking market discipline: Evidence from China[J],Journal of Financial Stability,2016;[42]Jing Wang,From aperture satellite to 'Internet financ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ICTs in Chinas financial sector since 1991[J],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2018;[43]Makoto Matsuo, Chieko Minami, Takuya Matsuyama, Social influence on innovation resistance in internet banking services[J],Journal of Retailing and Consumer Services,2018(42-51);[44]Vikas Chauhan, Rambalak Yadav, Vipin Choudhary,Analyzing the impact of consumer innovativeness and perceived risk in internet banking adop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ank Marketing,2019;[45] Kanokkarn Snae Namahoot;Tipparat Laohavichien, Assessing the intentions to use internet bank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ank Marketing,2018-1.
资料编号:[673741]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