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企业并购行为分析文献综述

 2023-01-11 17:42:34

一、课题来源,研究目的及意义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排名前十的国际医药公司大多数都进行了企业兼并、重组,由此形成了几个超大规模的跨国公司,如:葛兰素史克、阿斯利康等。中国自从加入WTO之后,医药企业并购的热潮也在中国市场上悄然兴起。这些并购行为已经成为了大型医药企业获得强大的资本、优秀的医药人才、完善的营销网络、过硬的技术开发实力,迅速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本毕业论文的目的是通过分析一些国内医药企业并购行为的动因、特点和少数国外医药企业并购模式,结合目前国内医药企业发展现状,发现我国医药企业并购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如何规避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

目前,我国的医药企业发展正处于上升阶段,需要不断的进步来提升自己的国际竞争力,其中并购就是一种有效的途径。本研究对于中国医药企业如何更健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

相关文献分析总结了目前我过医药行业的现状。高景莘(2004)我国是全球医药十大新兴市场之一,是除日本以外亚洲最大的市场,也是亚太地区增长最快的医药市场。医药行业在最近几年快速发展,使我国成为世界原料药第二大生产国,但仍非制药强国。整个产业处于一小二多三低的局面。

以下一些文献分析了我国医药企业进行并购重组的动因。贺慧惠(2011)提出了目前我国医药企业存在数量多、规模小、研发费用少、规模效益低的问题。而医药产业本身是一种创新型产业,需要大量的研究资金,企业并购、资产重组则是制药业适应新形势惟一可选择的道路。王玉亮(2006)对比了中外医药企业并购案例,分析得出结论:国外医药企业并购的原因是财务协同效应和经营上的优势,国内企业在并购国内的医药公司时对财务和经营上的协同效应重视不够,而更多的是为了进入医药行业或是获取上市公司壳资源。

在我国医药企业并购中存在着下面一些问题。高景莘(2004)认为国内医药企业并购忽略了企业之间的互补性,整合后不能合理的重组各生产线以及资源的优化处理。金宝山(2005)分析了我国医药企业并购自主行为受政府干预,难以做到强抢联合,并且市场制度不够完善,交易方式单一等问题造成了企业并购进程缓慢。余欣阳,桑春红(2006)提出,目前我国医药企业间的并购只注重对存量资产的重新组合,而在战略定位、组织结构、人才资源、企业文化等企业经营管理层面,大多忽略了在重组以前的重新设计及重组以后的有效整合,这往往会导致并购以失败告终。

一些专家学者对中国医药企业并购的前景则有以下几种观点。刘博(2013)分析了中国医药企业并购存在的一些问题,得出了以下几个并购发展趋势:国内医药行业巨头实现强强联手,医药并购企业注重企业内部整合,未来并购的主导因素仍为新药研发。徐爱军,彭翔(2010)提出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内医药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国内医药企业必须进行跨国经营,以先声为示例表明了中国医药企业向海外发展的可能性,我们也可以去并购一些海外的医药企业来扩大自己。

综上所述,国内对于中国医药企业并购的行为研究分析很多,通过医药企业并购可以达到扩大规模经济、提高经济效益、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增强对市场的控制能力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关注于国内,更应该向国外的医药企业学习,同时我们还存在着外资药企对中国药企并购的威胁,外资企业资金雄厚,内部结构完整,竞争力十分强大。我们必须要在中国医药企业并购中做到资源最优化的配置,否则,并购不能够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