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摘要:普惠金融的发展,缓解了我国金融市场的不公平,促进了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对于发展普惠热点的重视,数字普惠金融逐渐发展,并成为目前普惠金融领域最瞩目的发展方向。本文基于北京大学发布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针对数字普惠金融的使用深度、覆盖广度、数字化程度三个方面总结出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出口贸易是否有影响及影响方向。并且设置了各省份经济发展水平、投资规模、教育水平、外商投资规模等作为控制变量,在此基础上,本文对这些因素进行了全面的归纳和总结,建立了一个系统的分析框架。最后在上述理论的前提下,收集并整理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得到本文研究结果。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 出口贸易; 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一、文献综述
基于本文的研究内容,本部分对前人关于数字普惠金融和出口贸易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基本分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普惠金融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出口贸易影响因素、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的影响等四个方面。
(一)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
胡嘉瑶(2021)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讨论了当前数字金融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统一的行业标准,整合中国的信息系统,加强金融基础知识向目标公众的传播,并完成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周璐瑶(2022)研究了数字普惠金融的政策背景与发展现状,说明了传统金融、普惠金融与数字普惠金融等相关概念以及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测度,并将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分为线下普惠金融时期、后金融危机时期、“互联网 普惠金融”时期、数字普惠金融新时期四个阶段。王善高、陈燕齐、田旭(2022)利用数理统计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对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现状进行整理,采用logt检查方法分别考察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及其三个一级指数的收敛情况,得出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覆盖宽度指数和使用深度指数在全国范围内趋于收敛。
(二)出口贸易影响因素
翁鑫(2009)采用1980-2008年我国出口贸易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额等时间序列数据,分别从长期和短期两个方面来分析FDI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都对我国出口贸易具有促进作用。 唐春宇、赵建华(2010)发现浙江省进口额、实际利用外商投资额、技术因素和实际有效汇率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以及短期内几个因素的变动也显著影响浙江省出口的变动。刘素霞(2014)通过实验对比得知,我国物流成本明显高于国际平均水平,物流产业发展滞后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我国出口商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叶劲松、费婉亲(2015)从人力资本存量和结构两个角度探讨人力资本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人力资本影响出口贸易的计量模型,并结合浙江省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积累与出口贸易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但人力资本的作用存在滞后效应,短期内效果不明显。魏浩,陈开军(2015)实证分析得出国际人才流入会促进出口贸易的增长,但对不同贸易方式出口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地区差异,在不同地区对高技术商品、非高技术商品出口的促进作用也不同。王蔚聪(2015)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得出了我国政府消费确实和出口贸易之间存在着长期的正向关系。由于政府消费本土化偏好现象普遍存在,政府消费很有可能将导致国内产业受到一定扶持和保护,作为政府消费对象的国内商品生产增加,进而使得出口贸易增加。曾珠、黄廖平(2020)运用1999-2017年四川省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进口额、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汇率、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的数据作为解释变量,构建了关于出口额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结果显示,人民币汇率和四川省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较小;地区生产总值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四川省出口贸易的影响受时间滞后影响大,不平稳;四川省出口额的变动不仅取决于进口、外商直接投资FDI、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的变化,还取决于上一期出口对均衡水平的偏离情况。张大海、祝志川、张玉杰(2021)基于面板数据建立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实证分析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出口贸易总额在中美贸易摩擦期间显著增加,美国对我国出口贸易具有显著正向作用,而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出口贸易产生显著负向影响。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