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专业大学生学习适应性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大学生适应性教育是大学学习阶段具有先导性和基础性的功能课程。转专业大学生面临学习环境、学习方法的转换情况,在适应性方面会遇到全新的问题和挑战。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化的助人活动。通过专业社会工作理论、方法分析转专业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现状,并提出社会工作视角的相关对策实施干预,对解决大学生转专业的学习适应性问题和促进社会工作理论、方法的实际应用具有一定的价值。
关键词:转专业;学习适应性;大学生;学校社会工作;个案社会工作
一、文献综述
大学生适应性教育是大学学习阶段具有先导性和基础性的功能课程。转专业大学生面临学习环境、学习方法的转换情况,在适应性方面会遇到全新的问题和挑战。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化的助人活动。通过专业社会工作理论、方法分析转专业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现状,并提出社会工作视角的相关对策实施干预,对解决大学生转专业的学习适应性问题和促进社会工作理论、方法的实际应用具有一定的价值。国内外研究者对学生适应性的研究大多始于20世纪80年代,研究对象相对局限和集中,多以中小学生为主体。关于高等学校大学生的适应性问题研究相对空白、起步晚,大多于20世纪90年代之后。回顾和反思现有的研究成果,通过下文的文献综述,为本课题的研究转专业大学生适应性问题和实施社工介入提供理论支持与方法指导。
(一)专业与转专业
“专业”这一概念在西方国家教育系统里没有明确对应的词汇,国外学校的专业设置方式相对灵活,并具有较高较开放的自主权。“Major”这一单词,释义为主修科目、专业课,与辅修科目“minor”相对应。西方国家高校的“转专业”就是改变主修科目,改变个人的主修科目或专业课时间限制相对宽松,手续也相对便捷。
Angelo A. Marade和Thomas M. Brinthaupt对转专业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将其分类为信息来源与影响(如父母、朋友、亲戚、学校辅导员和大学信息)、工作特征(如收入潜力、生活质量、工作类型、社会和心理效益)、学科领域的契合与兴趣(如才能、领域兴趣、与人格相匹配)、专业/学位特征(如课程多样性、师资特征、入门课程暴露)四类因素。并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总结了大学生与大学教师对这些转专业原因是否恰当的看法。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