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隔代教育家庭中青少年行为问题的研究文献综述

 2024-07-15 20:52:28
摘要

隔代教育家庭作为一种特殊的家庭结构模式,在我国社会转型期日益普遍。

由于父母角色的缺失和祖辈教养方式的特殊性,隔代教育家庭中的青少年更容易面临行为问题,如学习困难、情绪障碍、人际交往问题等,这不仅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挑战。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助人自助的专业,其价值理念和专业方法能够有效地介入隔代教育家庭,帮助青少年解决行为问题,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本文将从隔代教育家庭和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概念出发,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探讨社会工作介入隔代教育家庭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必要性、理论基础、模式策略、实务操作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社会工作服务实践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隔代教育家庭;青少年行为问题;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策略;实务操作

一、相关概念界定

1.1隔代教育家庭隔代教育家庭是指由于父母工作、离异、疾病等原因,不能亲自抚养和教育子女,由祖辈(包括外祖父母)承担抚养和教育责任的家庭模式。

在这种家庭结构中,父母角色的缺失或淡化,以及祖辈与孙辈之间年龄、价值观、教育方式等方面的差异,都可能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影响。


1.2青少年行为问题青少年行为问题是指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偏离社会规范、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逃学旷课、沉迷网络、冲动易怒、偷窃斗殴等。

这些行为问题不仅影响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还可能危害其身心健康,甚至引发违法犯罪行为。

二、隔代教育家庭青少年行为问题研究概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加速和人口流动频繁,隔代教育家庭数量不断增加,有关隔代教育家庭青少年行为问题的研究也逐渐引起学界关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