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
1.实地调研
南京图书馆
南京图书馆前身为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创办的江南图书馆,是中国第一所公共图书馆;1927年改为国立中央大学国学图书馆;1933年国民政府创建国立中央图书馆,国立中央图书馆,是南京图书馆的另一个源头。如今,在成贤街66号,还保留着一座建于抗战胜利后的三层阅览室 ,这也是中央图书馆保存至今的唯一建筑。;1952年国学图书馆和原来的中央图书馆合并为南京图书馆;2007年南京图书馆新馆建成并全面开放。
分析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南京图书馆与时俱进,从传统的公共图书馆发展成为现代化的数字图书馆,以便向全体社会成员敞开大门[1]。从印刷文献资料转移到移动网络资源,这种变化将迫使南京图书馆改变“以藏为主,重藏轻用”的传统模式[2]。就外观而言,南京图书馆地理位置特殊,他的周围的建筑都是有一定历史的古建筑,因此,南京图书馆为了协调周边建筑,选用了方形作为图书馆的整体布局。但是,目前来看,南京图书馆新馆主要针对青年人群,对于儿童和老年人的阅读以及使用空间考虑比较少,同时缺乏学龄前儿童与父母以及长辈共同学习和交流的互动型空间。其次,室内商业活动气息取代了阅读的安静氛围,整个馆内还是比较嘈杂。我认为学术空间和教育空间应该由动和静区分开,保障各个功能的合理使用。最后,图书馆门前场地退让空间不足,没有形成大的广场,主入口对面有建筑,入口空间被分割,显得十分拥挤。
2.优秀案例
我国近年来图书馆单体规模不断扩大,设计现状依旧在延续“地标性建筑”的外观形象,追求雄伟的“巨无霸”体量几乎成为图书馆建设最重要的形象名片。这种集中而巨型的图书馆建设方式,也带来公共资源分布不平衡、服务不能深入社区等弊病[3]。
安娜堡的图书馆总分馆发展历史,也是美国公共图书馆发展历史的一个缩影。其前身是安娜堡高中的图书室。安娜堡公共图书馆辐射面大,其覆盖半径为20mins内的距离,符合美国人的出行习惯和特征,各个分馆各自拥有大量的社区受众,并发展成为各自社区的文化中心[4]。总分馆角色协调,面向不同的社区职责定位各有分担,各分馆面向各社区服务,结合不同人口结构、居民需求、环境特色各自反应社区特色。美国公共图书馆协会(PLA)发布的《2018-2022年战略规划》中明确指出:以推动公共图书馆服务转型为目标,通过对图书馆中心和角色的转换,变为以社区服务为中心,满足公众和社区的特定需求[5]。
另外,安娜堡马列茨溪流分馆采用绿色可持续的设计理念,包括使用太阳能、绿色植被屋顶以及使用大量可再生资源;沿建筑物的中央采用玻璃高窗,加上遮阳设备,玻璃窗可以直接让冬季日较小太阳高度角度的阳光直接射倒室内,并阻断夏季太阳高度角阳光,以避免室内过热的温度。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