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竹山小学校园更新及建筑设计06文献综述

 2023-06-05 09:48:17

文献综述

文 献 综 述一.中国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与校园建筑更新研究1.1我国教育改革背景我国自世纪年代引入现代终身教育理论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概念便被迅速接受并运用到教育实践中,积极推进了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也使学校不断向社会开放,加强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成为学校发展的大势所趋。

教育目标改革确立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课程改革使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各种课程理论融合在一起,课程管理的协调发展、课程类型的增多、活动课的加强,使开放式教育不断完善。

小学课程类型设置有基础课、选修课、综合课程、活动课程、校本课程。

以前由于基础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基础课占很大比重,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在小学阶段,课程类型变化的主要特点是发展综合课程和开发活动课程,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虽然仍然受到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等因素的限制,但小学校园仍然具有开放化的趋势。

1.2校园更新方式的种类在校园更新项目中,与新建项目具有很大的差别,对于校园改造的过程中的规划控制模式主要有总体规划,过程规划,以及校园总体设计,适用于不同的校园情况和改造方式。

他们共同的目的都是对于校园即将发生的改造和建设项目予以控制和指导,避免盲目,混乱的建设。

总体规划过程更适用于新校区的建设,他的意义在于对校园内用地性质,基本形态以及基本功能的清晰划分,并为后期的建设和校园设计留有一定的自由度,在校园的发展过程中对其进行不断的改造和完善,在校园和学生生活的磨合过程中,使得校园逐渐人性化和美化。

过程规划比较适合于建设量和改造量不大的既有校园改造,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每项改造项目都是独立进行的,也就是改造项目的周边环境相对清楚和稳定,那么个体使用者的改造需求也就会比较肯定,对于模式语言的运用由于不是一次性进行,会有一个比较大的适应过程和缓冲期。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