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某中等专业学校宿舍楼隔震设计文献综述

 2023-06-04 12:24:41

文献综述

文 献 综 述一、抗震技术分类我国抗震设计大致分为传统抗震设计、消能减震设计、基础隔震设计,主要抗震结构形式如图1所示。

在传统抗震设计中,刚性抗震结构通常采取增强结构强度与刚度来提升抗震性能,延性抗震结构通常采取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的设计理念,使得结构具有一定延性以抵抗地震[1]。

由于采用结构自身抵抗地震的形式,传统抗震设计存在以下几种缺点:(1)安全性难以保证;(2)适应性有限制;(3)经济性欠佳[2]。

消能减震设计是通过在结构主体中设置耗能装置,增加结构阻尼比的方式,耗散地震能力,减少结构构件能量输入,从而改善结构的抗震性能。

基础隔震设计是通过设置隔震层,将结构主体分为上部结构、隔震层、下部基础三个部分,通过调整或改变结构的自振周期,减轻结构动力响应,由隔震层的隔震装置吸收并消耗主要地震能量,减少能量传递,使上部结构处于弹性工作阶段,从而改善结构的抗震性能[3~4]。

(a)传统抗震结构 (b)消能减震结构 (c)基础隔震结构图1 抗震结构分类二、基础隔震原理基础隔震的原理[5~8]可以用结构的地震反应谱来说明。

图2.1给出了普通建筑物的加速度反应谱和位移反应谱。

在结构的反应谱曲线中可以看出,对于地震反应,基本周期与阻尼比是两个重要的因素。

一般低层和中高层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刚度大,周期短,所以在地震作用下建筑物的加速度大,而位移反应小,如图中A所示。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