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研究背景 20世纪以来中国遭受地震灾害最为严重。
地震是由地球内部的应力突然爆发引起的,在人口众多地区,地震使得建筑倒塌,次生灾害发生,造成巨大的灾难影响。
大陆地处欧亚板块,受板块碰撞地震情况十分复杂[1],1949年以来,我国发生灾情的事件大约480次,致使27万人丧生,房屋毁坏1100万间,从人员的伤亡来看,每一次地震都会造成无数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西藏墨脱地震造成4000人上网,唐山7.8级地震造成24.2万多人死亡,汶川8.0级地震造成69227人死亡,地震波环绕地球六圈,使无数房屋、厂房、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等受到严重破坏,因此我们和地震的抗衡迫在眉睫。
如今,我国正处在建筑业的辉煌时期,多高层建筑、大跨结构拔地而起。
目前大部分建筑以框架、框架-剪力墙、框架-核心筒等结构为主,其中框架结构能够灵活的分配空间结构,自重轻、省料等有点逐渐凸显[2],但由于框架结构侧向刚度小,在大震下这一缺点暴露无遗,容易过早受到地震的破坏[3]。
为此,将消能减震装置引入建筑工程中,提高框架结构耗散地震输入能量的能力,为结构抵御地震增添防线。
对于传统的抗震设计就是增强结构刚度和强度,要在小震下保证结构不受损坏,在中震下结构若受到损坏,但在修复后可以继续入住;在大震下,保证结构受损后,不倒塌没有造成人员伤亡[4],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这种抗震方式就是用自身结构硬抗消耗地震能量,在遭遇强震时容易造成严重的经济和人员损失。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