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某电子厂宿舍楼减震设计文献综述

 2023-06-04 12:24:53

文献综述

文 献 综 述1 结构抗震设计的思考1.1 传统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目前,我国地震区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中,大多采用多层框架、框架-剪力墙及剪力墙结构体系。

地震作用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和复杂性,要求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结构仍保持在弹性状态, 不发生破坏是很不实际的;既经济又安全的传统抗震设计是允许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破坏严重,但不倒塌。

在传统的抗震设防的第二、三水准时,框架结构构件已进入弹塑性阶段,构件在保持一定承载力条件下主要以弹塑性变形来耗散地震能量,所以框架结构需有足够的变形能力才不致抗震失效。

试验研究表明,强节点、强柱弱梁、强底层柱底和强剪弱弯的框架结构有较大的内力重分布和能量消耗能力,极限层间位移大,抗震性能较好。

用抗的方式耗散因为地震作用或者风载等附加在结构上的动能。

即通过加大结构构件截面尺寸,或者是提高材料强度来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1]。

但是加大结构构件截面尺寸的方式容易导致肥梁胖柱现象,且结构自重的增加又会导致结构地震作用的增加,如图1所示。

图1 增大梁柱截面面积另外,也可以在设计的时候,有意识的让结构中部分次要构件产生一定的塑性变形,来消耗输入结构的动能,但当发生罕遇地震时,结构也只是容许它出现部分的损伤,且不能使结构发生整体失稳而最终造成结构倒塌的情况[2,3]。

1.2 消能减震技术的应用尽管人们对地震、结构抗震不断深入,但是每次大地震后,人们又会有新的发现[4]。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