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1.现状:我国建筑施工主要采用现场施工为主的传统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工业化程度不高、设计建造比较粗放、建筑产品质量不稳定、建设效率低、劳动力需求量大、材料损耗和建筑垃圾量大、资源和能源消耗较大,不能满足节能、环保的可持续发展建设要求。装配式混凝土是以预制构件为主要的受力构件,经过装配和连接而成的混凝土构件,预制装配建筑的主要特点是构件在工厂制作,然后运送到现场,用机械或人工进行安装。该施工方法比传统方法可节省人工25%~30%、降低造价10%~15%、缩短工期50%左右。日本早在70年代采用80混凝土修建了几座跨径为45的简支预应力混凝土铁路桥,德国在主跨136的富林格尔桥上采用了轻质混凝土。我国目前在高强,轻质混凝土方面已经有所成就。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施工技术得的广泛推广,更普遍地采用先进技术、先进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使我国桥梁建设水平普遍提高一个新的台阶。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矿产资源丰富,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与国际经济市场接轨,必将对交通运输事业提出更高的要求,公路桥梁建设也必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2.发展趋势:我国自50年代中期开始修建预应力混凝土梁桥,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比西欧大约晚10年,但近对年来发展迅速,应用数量庞大。我国近年来在土木工程投资方面、建设规模方面均居世界前列。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的预应力钢材的性能比国际上落后较多,近20年差距逐渐缩小。预应力钢材的生产过程由于工厂的不断改进而成为性能更好,更经济的材料。为提高效率,近年来,材料强度有所增加,但在某些情况下,强度的增长是以降低材料的延性与韧性为代价的。强度较高的预应力钢材,有时会增加氢的应力腐蚀的危险。这些不利的特性应予以重视。在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设计、结构分析、试验研究、预应力材料及工艺设备、施工工艺等方面日新月异,预应力混凝土梁桥的设计技术与施工技术都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近20年来,我国已建成的具有代表意义的连续梁桥有跨径90m的哈尔滨松花江大桥、跨径120m的湖南常德沅水大桥、主跨125m的宜昌乐天溪桥、跨径154m的云南六库怒江大桥等。
虽然我国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在不断地发展,然而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想要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必须要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
(1)发展大吨位的锚固张拉体系,避免配束过多而增大箱梁构造尺寸,否则混凝土保护层难以保证,密集的预应力管道与普通钢筋层层迭置又使混凝土质量难以提高。
(2)在一切适宜的桥址,设计与修建墩梁固结的连续刚构体系,尽可能不采用养护调换不易的大吨位支座。
(3)充分发挥三向预应力的优点,采用长悬臂顶板的单箱截面,既可节约材料减轻结构自重,又可充分利用悬臂施工方法的特点加快施工进度。
为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缓解交通问题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不便,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应用范围将更加广阔,因此我们应加强提高预应力技术水平的科研工作。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的研究相对落后。设计和施工的分离也是影响我国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迅速发展的因素之一。因此有必要进行新技术开发研究,并做好设计和施工之间的联系,以提高我国的预应力技术水平。
3.意义和价值:毕业设计学生独立系统的完成一项工程设计,因而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其他教学环节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通过毕业设计这一时间较长的教学环节,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还可以培养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综合应用所学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及专业课知识和相关技能,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具备初步专业工程人员的水平,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