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幼儿害怕情绪发展特点的研究文献综述

 2023-09-25 09:20:23

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提出了有关于幼儿情绪安定愉快的目标,要求“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2]以及“帮助幼儿学会恰当表达和调控情绪。”[3]

幼儿从出生起就具有一些基本的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情绪理解、情绪能力也在不断发展。害怕情绪作为人的基本情绪之一,有其积极和消极的影响。积极影响表现在当幼儿面对一些危险事物时会感到害怕,从而避开这些危险的事物,保证自己的安全。消极影响表现在过度的害怕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正确认识幼儿的害怕情绪对幼儿的发展有其价值和意义,国内外的学者也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

现有的文献多是从害怕情绪的产生原因、内容、现状以及解决措施的角度上进行分析的,专门分析幼儿害怕情绪发展特点的文章仍属于少数。因此,本次进行的研究,是从3-6岁幼儿害怕情绪发展特点角度出发,在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调查的基础上,了解3—6岁幼儿害怕情绪发展的特点。分析影响不同幼儿园、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害怕情绪发展的因素,从中发现问题,为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二)概念界定

1.情绪

邓宏宝主编的《心理学基础-青少年发展与学习》中指出: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情绪是对快乐、恐惧、愤怒、悲哀等内容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的描述。情绪通常是指生理需要主导的、具有情境性、冲动性和外显性的态度体验。

2.害怕情绪

谢唐红(2017)认为害怕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反应,是个人安全受到威胁时所产生的一种恐惧心理。[4] 白学军(2016)认为害怕是一种因为幼儿极度紧张感而造成逃避和退缩感的内心体验和行为。[5]王津(2013)认为:儿童恐惧的定义是儿童在意识到特定情境下潜在的危险或威胁,对该情境又缺乏充分的了解或不能控制时产生的情绪,常伴有逃离该情境,回避该事件的行为反应。在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中害怕(fear)即“恐惧”,是指有机体在面临危险刺激或预期有害刺激时所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