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现状的研究文献综述

 2023-09-25 09:20:51

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社会对幼儿心理健康的问题也越发重视,而自我意识作为幼儿心理健康包含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及社会性发展都产生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表明,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的基本要素,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核心,是自我教育发展的基础。

幼儿时期是儿童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在中小学生自我意识研究领域相对成熟的今天,幼儿自我意识的研究却显得比较薄弱,且专门针对大班幼儿自我自我意识发展现状的研究更为缺乏。因此,准确了解该阶段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现状不仅可以深化对幼儿心理健康的认识,又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了解幼儿的思想,对教育教学活动提供重要的帮助。

(二)核心概念界定

自我意识

关于自我意识的概念,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1890年,国外学者James在其著作《心理学原理》中首次提出自我意识的概念,他认为自我是个人心理宇宙的中心,而自我意识是了解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窗口。1992年,Hattie则提出自我意识是在对对象的认知评价特征的过程中的自我认识与评价。20世纪末,美国弗拉维尔提出了元认知概念,实质是个体思维的自我意识,这标志着对自我意识的研究进入到更深的层次。

国内学者对自我意识的研究起步较晚,一些得到广泛认同的界定具体如下:林崇德、傅安球在《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与早期教育》中指出,自我意识是关于作为主体的自我的意识以及人我关系的意识,是个体对自身的认识和态度。而后,周宗奎对自我意识的概念做出了广义和狭义的双重界定。广义而言,自我意识有称自我概念、自我等;从狭义上来说,有称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尊及自我形象等。

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研究,国内外学者对自我意识的概念都有所研究,但众说纷纭,并未形成统一的意见;但也不难发现,对自我意识的概念界定也存在一致性,他们都认为自我意识是个复杂的概念,其对象都是自我。借鉴和思考过后,笔者将自我意识定义为: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具体来说即自我认识与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