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
2009年中央宣传思想小组召开会议,李长春同志就指示,要组织编写德育、历史和语文这三科教材,并把这项任务交给了教育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教材问题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刘云山和刘延东、刘奇葆同志就三科教材编写也多次提出要求。2011年,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三科教材的编写申报。“部编本”语文教科书的编写从2012年3月8日正式启动,在2016年6月底的中央宣传思想工作小组会上得以通过,并批准投入使用。2016年,全国中小学开始并且各地区逐步统一使用部编版教材,部编版语文教材有以下几个特色: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兼顾时代性,编写科学,板式美观效率,并且注重体现核心价值观。
《带刺的朋友》是宗介华先生80年代创作,曾于2012年经过删减编进人教版语文教材的一篇乡土散文,此次部编版是选取了原文第一个片段:“我”和带刺的朋友初次相识。本课题研究针对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带刺的朋友》,运用科学的教学设计原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加以研究分析,在汲取众家之长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从而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国北方农村浓郁的生活气息,体会语言的优美,并且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相关概念界定
1.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在学界的界定存在颇多争议,新文学中最早在理论上对乡土文学予以厘定的,是周作人。1923年,周作人在《地方与艺术》一文中对“乡土艺术”做出阐释,一是强调“风土与住民有密切关系”,突出地方色彩;二是“并不以籍贯为原则,只是说风土的影响,推重那培养个性的土之力”,书写“透过了他的脉搏”的“土气息泥滋味”,即以个性出之的“真实的思想与文艺”。
茅盾认为,除了“在特殊的风土人情而外,应当还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运命的挣扎”,而这“必须是一个具有一定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作者方能把后者作为主要的一点儿给予了我们”。茅盾以“一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取代了周作人所谓“真实的思想与文艺”。
鲁迅是现代乡土小说的开山鼻祖,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作序时对乡土文学有所界定,除了在乡土文学中表现异域情调和风俗画面两种特色外,还强调了“乡愁”,即一方面指作家出于对故土的人物风情的怀想而产生的恋土情节,另一方面则是指他们作为现代知识分子,对乡土社会中的“老中国的儿女”的揭示和批判,以及从中流露出的宽厚的人道主义胸怀。
结合本课题,对乡土文学暂时做出如下的概括:乡土文学具有风景画、风俗画、风情画等几种具体形象,而自然色彩、神性色彩、流域色彩和悲情色彩则是其精神和灵魂之所在。它在两种传统农业文明和现代工商文明对峙和冲突的大背景下,通常有三个不同的书写侧重点:一是揭示乡村文化的氛围,二是描写农民文化性格,三是深刻地揭示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本质特征,达到改造国民性的高度。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