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
《麋鹿》是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科普说明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指导性建议:“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五年级属于第三学段,此学段学生在默读上要有一定速度,对于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麋鹿》作为一篇独具特色的说明文,要在把握说明文总体教学特色的基础上,突出其特色。
科普说明文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篇中占有重要地位,每学期至少有2篇课文体裁为科普说明文。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对国家综合实力提高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国家急需创新性和科技型人才,由此小学阶段对于学生科学兴趣的培养、科学素养的提升至关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最能发挥这种作用的体裁便是科普说明文。
PISA2018阅读素养测试中明确提出“信息定位”、“文本理解”、“评价与反思”,这三个层级与科普说明文的阅读训练息息相关,从而重视学生阅读综合素养和能力提升。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在进行《麋鹿》教学设计时主要使用了“板块式”教学理论,整合丰富的教学资源,从不同角度丰富课程内容,注重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信息检索能力,对文本信息的阅读、删选、吸收有自己的评价与反思意识。
(二)相关概念界定
1.麋鹿
麋鹿是一种哺乳动物,毛呈淡褐色,雄的有角,角像鹿,尾像驴,蹄像牛,颈像骆驼。性情温顺,喜食植物,原生活在我国,是一种珍稀动物,也叫四不像。麋鹿的经历十分丰富,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上册课文《麋鹿》中称:“麋鹿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中国林业》2008年第五期一篇心诚所著的名为《麋鹿——失而复得的珍兽》详细叙述了麋鹿的传奇经历。在春秋战国时期至清朝, 它是先人狩猎的对象,也是宗教仪式中的重要祭物。1865年秋季,法国博物学家兼传教士爱尔温·大卫无意中发现了南海子皇家猎苑中的麋鹿,此后麋鹿便被世界知晓。1866年后,英、法、德、比等国通过各种手段争相猎取麋鹿,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麋鹿在中国本土逐渐灭绝。流落在外的麋鹿生存状况并不好,英国贝福特公爵出重金拯救了它们。而后,在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努力下,现今麋鹿终于回到故土,休养生息。
2.科普说明文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将“说明文”解释为:“说明事物的情况或道理的文章”。科普说明文即是说明文下属的一个以普及科学知识、科技发明为主要内容的文章。孙建龙也在《实践取向小学教师教育章程——语文教学案例》中提及了科普说明文的概念:“无论是说明事理还是说明事物,只要是以介绍科学知识为主,就可以称科普说明文”。小学阶段,科普说明文在语文课本中占重要比重。所述内容大多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或国家科技发展中极具代表性的成果,目的是唤起学生对科学生活、自然生活的兴趣,激发创新活力。此类文章语言简洁、准确,大多不带有文学性色彩,但少数为了迎合小学阶段学生阅读兴趣,增添了多种表达方式,丰富了科普说明文,给学生在阅读和写作科普说明文方面打开了新的思路。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