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情境教学设计文献综述

 2023-10-08 09:56:17

文献综述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当今世界,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离不开课程的改革,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当前,学生尽管经过了许多年语文课堂上的学习,但学生却积累浅薄,阅读面狭窄;写文章时言之无物,常感到没有生活;学得很苦却收获很少,对语文课感兴趣的同学越来越少,厌学情绪较浓。究其问题的根本,在于语文教学只盯在几本教材上,远离了生活的源泉。

    《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知识”。这强调了课堂教学和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想象力,不利于语文教学的实施。在这种背景下改变教学方式是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李吉林老师将情景教学与我国“境界学说”相结合而提出的情境教学法就很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注重语文教学和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新课程倡导我们进行语文生活化的教学,要变“应试语文”、“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寻找到一条突破课堂教学封闭模式的新道路,扩大学语文和用语文的时空界限,使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识”,到生活中去广泛的运用。通过老师在课堂上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赋予课堂教学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活动的主体,使学生掌握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学习方式。可见,教师若要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就必须努力创设,不断优化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因此,本论文通过对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草原》一课进行情境教学设计及授课,并进行课后反思,结合相关文献重点阐述情境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情况并探求改进策略。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旨在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探究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让语文真正发挥其调动学生学习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丰富学生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同时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改进和探索教学方法,还可以为情景教学的开展提供可以借鉴的教学模式,为情景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大量可以参考的课例,可以系统的阐释和应用情景教学的理论。

    (二)研究现状

    1.国外情境教学研究现状

    1989年,布朗( J.S.Brown) 等提出并界定了“情境性学习”的概念。布朗等人认为,传统教学暗含了这样一种假定,即概念表征成为教学的中心。而实际上,这种假设恰恰极大程度地限制了教学的有效性。情境性学习理论认为,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具有更为重要的、认识论意义上的优越性,所以,人们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活动和感知上。布朗等人提出“情境通过活动来合成知识”,即知识是情境化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它应用于其中的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产物。而在通常,我们的传统教育则过于忽略了这些背景对于校内所学知识的影响。

    乔纳森《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一书中介绍: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一个学习者将要探讨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

    建构主义观点:与情境学习相一致,建构主义者在教学中强调把所学的知识与一定的真实任务挂起钩来。建构主义最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强调要发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他们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的,这“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就是“情境”。情境即情况、环境,是由外界、景物、事件和人物关系等因素构成的某种具体的境地。实际上情境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