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社会教育《独一无二的我》活动设计文献综述

 2023-10-08 09:57:12

文献综述

(一)研究缘起

3-6岁幼儿的自我意识总体上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但个别差异也相当显著,并受到家庭、幼儿园、同伴的多方面的影响。《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领域的目标中,要求幼儿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1]。作为教师,有责任给幼儿正确的引导,帮助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大班年龄段的幼儿自我意识明显提高,从主要对自己生理特征的认知,逐渐发展为对自己的社会角色以及心理活动的意识。抓住这个关键期对大班幼儿进行自我意识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因此,为了让幼儿通过认识自我,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大胆表现自己,建立自信心,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研究者设计了此次活动。

(二)核心概念界定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张宗麟[2]在《幼稚园的社会》一书中首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幼儿社会教育,他将这种教育的目标定为“养成适合于某种社会生活的人民”,还指出幼稚园的各种活动都应该含有“社会”的意味。唐淑[3]认为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又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以发展幼儿的情感——社会性为目标,以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情感、培养幼儿的社会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其实质是做人的教育,人格的教育。

本研究中采纳的学前幼儿社会教育为唐淑的定义。以发展幼儿的情感——社会性为目标,以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情感、培养幼儿的社会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

2.社会教育设计

朱家雄[4]认为社会教育活动是在一定教育目标指引下,运用一定方法、采取一定的手段、选择一定的形式作用于教育对象,使教育对象在社会性方面获得发展的过程,即达成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的过程。本研究结合朱家雄观点定义的社会教育设计是指,在适合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对社会教育目标、任务、内容、途径、形式、方法、手段等要素进行优化组合,以最佳实现学前幼儿社会教育效果的设计。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