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全球史也称“新世界史”,上世纪下半叶兴起于美国,起初是在历史教育改革中出现的一门从新的角度讲述世界史的课程,后来演变为一种编纂世界通史的方法论,今年来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史学流派,影响的范围也由美国扩散到世界。
国外:人们一般都把英国历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看成当代“全球史观”的理论上的先行者,认为他在1955年的论文集《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史学》中最先提出了全球史观问题,以后又在1967年的《当代史导论》、1978年的《当代史学主要趋势》和同年的《泰晤土历史地图集》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两卷本《全球通史》(1970和1971年)和W.H.麦克尼尔的《世界通史》(1967年),则被巴勒克拉夫视为体现了“全球史观”的代表作。他在《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中指出:“近年来在用全球观点或包含全球内容重新进行世界史写作的尝试中,最有推动作用的那些著作恰恰是由历史学家个人单独完成的,其中恐怕要以L.S.斯塔夫里阿诺斯和W.H.麦克尼尔的著作最为著名。”斯塔夫里阿诺斯本人也把1960年代“世界历史学会”( World History Association) 的成立、“世界历史杂志”(Journal of World History )的出版和1970与1971年他的《全球通史》第1版的出版,看成是西方学术界从西方中心论向全球史观转变的证据。1980年代以后,全球史研究日渐成熟,全球史引起越来越普遍的关注。杰里·本特利在2000年出版《新全球史》,完全超越西方中心论,揭示了人类社会不同传统之间的紧密联系。
国内:在新中国历史学界,吴于廑先生积极倡导全球史观。1959年,吴于廑发表《巴拉克劳的史学观点与对欧洲历史的末世观》,抨击了欧洲中心论的观点。1978年,在武汉召开的一次全国文科教材会议上,吴于廑作了题为《关于编纂世界史的意见》,他认为“研究世界历史就须以世界为一局,考虑它怎样由相互闭塞发展为密切联系,由分散变为整体的全部历程”。1987年,巴勒克拉夫的 《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中文版出版,原著中a universalview of history一词被译为 “全球历史观”,是为 “全球史观”一词在中国首次出现,此后全球史观广为传播。与斯塔夫里阿诺斯提出 “新世界需要新史学”相类似,2000年中国史学家在参加第十九届国际历史学科大会之后发表了题为 “探寻 lsquo;全球史rsquo;理念”的 “印象记”,对 “新意史学”给予高度肯定。认为全球史观提倡的新视角、新方法具有开拓意义,把具体历史问题提交到全球背景下来思考,必然产生新的意境。2007年,于沛在《全球化和全球史》汇集了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在全球化与全球史研究方面的多篇文章,从诸多视角对全球史和全球化进行了探讨。目前在中国对全球化的理解,也有三种,并且代表三种不同的全球史观。第一种认为全球化就是人类生活的一体化过程,是超越地区、尤其是民族国家主权的一种全球整体性发展,即“当代人类社会生活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展现的全方位的沟通、相互影响的客观历史进程与趋势”;第二种观点认为,所谓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化,是资本主义的一种新形式或新的发展阶段;第三种观点认为,全球化就是西方化或美国化。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意义: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是“全球史观”代表作,是迄今为止全球史观最有影响力的作品,通过对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史观的研究可以对现在的全球史观有所认识。并不仅仅是《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其他著作《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等也可以拓展对他的全球史观的认识。全球史观以全球的观点看待问题,开扩了人们研究各类事物的视野,使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变得科学、全面。
价值: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史观将整个世界看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全球的角度考察世界各地区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对如今关于全球化的研究和对深入认识新全球史有重要的价值,并且研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史观对全面认识斯塔夫里阿诺斯有重要的意义。
专著:
[1]格奥尔格·伊格尔斯、王晴佳著,杨豫译.全球史学史:从18世纪至当代[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