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与调研报告:(阐述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参考文献)
1、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关于20世纪20年代关系及《拉巴洛条约》等问题,中国学者研究较少,主要是在两国通史或者国际关系通史著作中有所探究。如王绳祖主编的《国际关系史》较为完整论述了这个时期关系发展的背景,关系发展中的重大步骤:即1920年苏俄取得国内战争胜利,开始寻求与英法等国的平等对话合作,但未取得成果,1922年4月,苏俄与德国签署了《拉巴洛条约》,开始在经济、政治、军事方面与德国开展合作,这对20世纪20年代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还有唐贤兴主编的《近现代国际关系史》、杨泽伟、谢韬编著的《20世纪国际关系史》等著作介绍了这一时期关系相关背景和事件,如苏俄在热亚那会议前后如何摆脱孤立等,这些都有助于系统和全面了解这个时期关系及发展及《拉巴洛条约》签订的背景。而对于“拉巴洛时代”关系的研究,国内学者的更多著作是从德国角度出发研究关系这一时期的走向,如丁建弘的《德国通史》以及丁建弘、陆世澄主编的《德国通史简编》等,向读者呈展现了德国历史的盛衰轨迹和悲喜命运,同时,这两本著作也是认识这一时期两国关系演变的重要资料。另一方面,陈之骅的《苏联史纲:1917-1937》、叶宗书、王斯德三位先生编著的《苏联兴亡史》等,则是从苏联角度来了解20世纪20、30年代关系的重要资料。通过文献,我们可以在对大量史料事实深入研读,了解两国这个时期的关系以及各自的发展规律,进一步看到国际关系发展的背景及规律特点。
国内专门研究20世纪20年代关系的论文较少,基本都是考察大的国际关系,或者考察两战期间德国外交或者苏联外交,又或者是从纵论两国整体关系的角度,涉及讨论这一时期的关系,以刘金萍的硕士论文《1919一1933年的关系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姚华《论1923一1929年德国施特雷泽曼的东方政策》等最具代表性。
对于《拉巴洛条约》的研究及参考文献,基本是在20世纪20、30年代国际关系或者关系的文献著作中有所体现,如王子博的《1922-1933关系研究》、苏若成的《20世纪20年代外交关系演变研究》等文章对关系演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而《拉巴洛条约》作为关系转变的标志性事件,其形成背景及影响和价值,更多是在关系演变中进行介绍。国内研究《拉巴洛条约》的,目前文献较少,如孙祥秀的《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第一个平等条约——评拉巴洛条约》、《拉巴洛条约简介》及姚华的《论拉巴洛条约的形成》则较为详细介绍了《拉巴洛条约》的形成背景及内容,书中提出《拉巴洛条约》的影响,具有参考价值。《拉巴洛条约》的形成是两国根据自身的现实需求、在当时国际关系中基于共同的“命运”而签订的,也正是因为《拉巴洛条约》的签订,对于20世纪20-30年代关系的平衡和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目前,国外学术界对于20世纪20年代国际关系的研究专著较多,且研究系统较国内更加全面。但是这些著作基本来自英美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基本是按照西方观点,从德国角度论述这一问题。爱德华·卡尔于1052年撰写的专著《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苏德关系1919-1939》,作为最早研究两战期间研究关系的著作,从一战末开始写,详细介绍了关系在两战期间的重建、发展和破裂。古斯塔夫·希尔格的《合不来的同盟关系回忆录1918一1941》、库尔特·罗森鲍姆《命运共同体:外交关系(1922-1928)》、亚历山大·M·涅克里奇的《贱民、同伴、掠夺者:关系(1922-1941)》等著作都对20世纪20年代关系进行了探讨与分析,我们可以通过对上述文献著作的研读深入认知这一时期关系的发展走向,发现国际间国与国之间关系发展的规律及必然性等。
2、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第一次世界大战,不论是给参战的各个国家还是整个国际关系都留下了众多问题。于是,1919年1月18日,为了解决战后问题的巴黎和会在凡尔赛宫举行。然而德国和苏俄却因为种种原因,从会议一开始就遭受到边缘国待遇:德国作为战争的失败方,必然是巴黎和会上被剥夺和欺压的对象;苏俄因为其战争后期单独同德国靖和的背叛和其特殊的政权性质,主导巴黎和会的西方战胜国将其刻意的忽视在会议之外,总之,苏俄成为了被孤立、被警惕的国家。
《拉巴洛条约》是德国试图利用苏俄摆脱困境、抗衡西方乃至迅速恢复大国地位的现实外交政策。德国大工业和苏俄的资源从此迅速以“极幸运的方式互相补充”。苏俄粉碎了协约国的封锁孤立,提高了国际地位及其影响、促进了西方各大国承认它的步伐;而德国则由此摆脱了战后被孤立的境况,加强了对西方战胜国的抗衡地位。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