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
研究背景
后进生作为现代“教育病理”的最明显的征兆之一,已成为教育领域的一大社会问题。教师若不及时对后进生进行教育或者方法用得不适当,会影响整个班集体,使班风不正,纪律涣散,干扰正常的教育工作。教育转化后进生需要从后进生形成的原因、心理行为和教育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影响后进生的成因有很多方面,有不良风气、家庭教育的失当、学校教育的失误、学生个体心理障碍等。
其中,父母教养方式也是其中的一点,已有相关表明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对儿童的认知发展、社会化及人格形成有好的影响,而惩罚、干涉和过度保护则有负面作用,因此关心孩子的社会化发展问题就要注重父母教养方式的科学性及不断完善。然而在家庭教育实践中,有些家长在与小学生的沟通和教育中不讲究策略与方式,阻碍了小学生的学习品质的健康发展,使自己的孩子不小心变成了后进生,因此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成为后进生的影响是极有意义的。
-
核心概念界定
1.后进生
教育大辞典是这样界定后进生的:所谓“后进生”,其涵义是思想品德发展上距离教育目标的要求较远,在思想行为上存在较多的缺点,落后于一般同学的学生。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上、下)一书中将学习落后的学生称为“后进生”。他认为,一般认定的后进生有 3 种类型:一是思维尚未觉醒的孩子,二是“天赋”面纱尚未揭开的孩子,三是“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习有困难”的孩子。
人们一般认为后进生一般指智力、思想、成绩等方面低于合格水平,存在这样或那样问题和缺陷的学生。他们身心健康、智力正常,但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学习困难或学习屡遭失败,学习成绩低于教学大纲最低标准者,只要具备一定条件,努力促其转化,其学习不良是可以逆转的。
2.父母教养方式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