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917(大正6)年1月,由下川凹天(1892-1973)导演的“线画电影”《芋川椋三玄关番之卷》(芋川椋三玄関番の巻)在东京浅草的电影俱乐部公开上映。由于当时的制作技术所限,每一帧画面,除了事先印刷完成的背景之外,其他每个细节都需要人工手绘来完成。虽然从今天的电影审美来看,当年这部影片,即便是在如此之大的人工成本下,依旧显得模糊而生硬,但这就是日本动画史上最具有纪念意义的第一部动漫电影。
在经过了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在战后日本实现了经济与文化的全面复兴之后,如今,日本动漫电影已经在世界电影产业甚至是世界文化领域都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诞生了无数大师级的动漫电影人和杰出的动漫电影作品。尽管在战后发展初期,日本动漫电影主要也和其他各国的动画产品一样,主要是以低龄化作为主要倾向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动漫电影在内容上已经拥有了自己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面向全年龄段受众的艺术表现形式。纵观过去数十年日本国内的电影票房排行榜,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在票房收入排名前十名的电影中,日本本国所拍摄和制作的动漫电影就占据了四席,其中于2001年上映的动漫影片《千与千寻》(千と千寻の神隠し)更是以308亿日元的惊人票房位居历史榜首。不仅如此,近几年日本动漫电影在中国内地市场的发展势头也同样迅猛。虽然目前中国内地电影市场的票房增速有所放缓,但是日本动漫电影的引进数量和票房收入,较之过去,却急剧增长,甚至晚于日本本土近一年才在中国大陆上映的动漫影片《哆啦A梦:伴我同行》(STAND BY ME ドラえもん),也获得了5.4亿元人民币的不俗票房成绩。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日本所生产和输出的动漫电影产品,无论是在日本国内还是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受众去欣赏,也让更多的研究者对其行业发展至今所取得的空前成就以及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现阶段的日本动漫电影,从创作取材上看,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根据电视动画作品改编而成的动漫电影,即所谓的“剧场版动漫”,另一种则是原创动漫电影。由于很多电视版的动漫作品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稳定的目标受众群体,以其作为蓝本制作动漫电影,一方面比较容易进行票房预测,投资风险性较小;另外一方面制作成本也远小于原创动漫电影作品。因此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剧场版动漫一直占有着日本动漫电影市场份额的大头。但是近几年来,由于日本各大电视台和电视动漫的其他版权共有者基于各种宣传战略和自身利益的考量,对剧场版动漫的制作干预越来越多,再加上近些年诸如宫崎骏、细田守和新海诚等一大批日本原创动漫电影导演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现如今日本动漫电影,作为一种更加独立的影视形式,已经在其原创性和艺术性上有了更多的体现。
从动漫电影制作技术的角度来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自1997年起,日本动漫电影行业已经逐渐告别了在此前数十年间一直作为主流动漫制作模式的“赛璐珞动画”,即把绘制在透明的不易燃树脂片(赛璐珞片)上的人物形象置于背景画面上进行拍摄的传统制作方法,也不再需要实际的摄影过程,转而完全通过计算机来对动漫电影作品进行数字化的处理。
此外,从动漫电影的传播上来看,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日本动漫就开始出口至其他国家的地区,但长期以来,虽然动漫电影产业每年为日本经济贡献着巨大的产值,其产品的制作和输出却更多的仅是一种的民间自发的文化产业。直到近二十年,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特别是在1997年由日本吉卜力工作室制作并由美国华特迪士尼公司在海外买断发行的动画影片《幽灵公主》(もののけ姫)在全球大获成功之后,日本政府及其国内的动漫电影制作商们才开始逐渐意识到了动漫电影在国际市场上的广阔前景,因而较之过去更加重视这一产业的海外市场拓展。2002年,日本政府主导成立了日本动画协会,第一次以官方姿态对该产业的推广表明了支持的态度。2009年,时任日本首相的麻生太郎也针对将日本漫画、动画和电玩市场开拓至全世界的目标,提出了“酷日本”(Cool Japan)的口号,而动漫电影产业,更是作为日本文化软实力的象征,受到了政府的鼓励和扶持。
由此可见,未来日本动漫电影的发展,必然是紧扣着全龄化、原创化、数字化和国际化这四个方面来展开的。
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