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教材交际文化融入文献综述
摘要:针对汉语教材中交际文化融入问题,在语言教育与文化教育的关系、教材中文化融入两方面梳理相关文献,阐述汉语国际教育教材所体现文化内容的方式。并根据相关研究成果,对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内容进行分类。参考教材《成功之路》的相关研究,列举学者对于此教材文化融入的意见与建议,发现存在部分共性:注释释义不充分、语义需要贴近人类共同认知进行改进、初级教材文化融入研究存在空白等,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关键词:教材; 《成功之路》; 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
一、文献综述
关于对外汉语教材中交际文化融入的相关研究,体现在语言教育与文化教育的关系、教材中文化融入两方面,本论文还参考了有关教材《成功之路》的相关研究。
汉语国际教育使命就是在全球范围内教授汉语,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崔希亮 2018)。也有一些学者提出,汉语国际教育的主要目标至少应该包括五项:汉语能力获得、交际能力建构、经济利益实现、中国文化传播、中外社会互动,其中“交际能力建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即汉语国际教育不但要使学生能在课堂上“听说读写”汉语,更要让学生具有与中国人交际的实际能力,来实现汉语国际教育的根本目标或最高目标,促进目的语社会与学习者母语社会的“社会互动”(胡范铸、刘毓民、胡玉华 2014)。在现阶段来看,汉语国际教育的主要任务还是汉语言文字教学,是让愿意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学习、掌握好汉语(陆俭明 2013)。而汉语教育必然会同时伴随着文化教育,这种文化教育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应该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陆俭明 2013),这也是目前学界普遍认同的观点。20世纪90年代张占一(1991)将文化分为知识文化与交际文化。事实上所有文化都可以说是知识文化,其中一部分与会话交际理解密切相关,会影响到跨文化交际,譬如某些思维方式、某些习俗、某些语言规约等,这部分可视为交际文化。知识文化与交际文化彼此不是分立关系,而是包含关系,共同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发挥作用,而交际文化又贯穿着整个教学阶段,最直接地体现在汉语教育中。
就汉语教育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教材来说,李泉(2004)在《第二语言教材的属性、功能和基本分类》和《汉语研究与应用》(第二辑)中分别指出“第二语言教材是一种跨语言和跨文化的教材”、“不管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无不通过语言要素(包括文字)和课文内容来反映目的语国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习俗”。汉语国际教育教材近年来普遍增多,顺应国别增多、学习者数量增多、学习需求增大的变化,教材也在丰富性和实用性上不断改进。基于第二语言教材本身所具有的国际性和文化交流功能,汉语国际教育教材编写必须遵循文化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教材设计和编写过程中要增强目的语文化教学的意识,要处理好目的语文化和学习者母语文化之间的关系,这是汉语国际教育教材编写的重难点,也是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重难点(赵金铭 2019)。
陆俭明(2013)指出需要重视“普适化”教材,需要考虑该学多少、该学哪些最必须学的汉字、词、成语、汉语语法、文化点。除此之外,还应该考虑语言点应该包含什么样的交际文化,交际文化以何种形式融入语言点最为适宜。赵金铭(2019)提出,“一般来说,教材的文化点通常应是目的语的主流文化、现代文化、跟目的语交际密切相关的文化和跟学习者母语文化有差别的文化。”赵金铭还指出,教材中的文化内容应该是求大同存小异、抓主流不猎奇、要求了解不强求认同,故而汉语国际教育教材中的文化既要符合泱泱中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与瞬息万变的社会风向,更要适合五湖四海跨文化学习者的理解与学习。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