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现形记》人名与称谓的语言学分析文献综述

 2023-11-25 09:25:21

文献综述

人名和称谓是人类社会语言文化的一种普遍现象,它可以反映出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特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名和称谓往往会发生变化。通过袁庭栋《古人称谓漫谈》、田慧刚《中西人际称谓系统》等著作不难看出人名和称谓的研究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讨称谓与文化、人名与称谓的语言规则等问题。选择《官场现形记》中的人名和称谓进行研究是因为清代的称谓除了区别身份、地位,还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仕途,并且这本书深刻揭示了清代晚期封建社会的官场文化。

(一)发展渊源

我国对称谓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辞书《尔雅》中的《释亲》一章,首开解说称谓的先河,这是我国最早研究亲属称谓的专著。之后的典籍如扬雄的《方言》、刘熙的《释名》、张揖的《广雅》等,也进行了关于称谓的研究。后来东汉班固所著的《白虎通》中《爵》、《号》、《谥》等篇,唐朝刘知几所写的《史通》中的《称谓》篇,也都对称谓问题进行了探讨。等到清朝梁章钜所著的《称谓录》共有三十二卷,对称谓进行了分类编排,内容包含了亲戚、师友、上下、同事同僚以及各行各业、三教九流等各种人际关系,并对其称谓进行了语源和历史沿革方面的考释,充分展示了我国古代称谓体系的博大。

现代汉语称谓的研究起始于上个世纪的四、五十年代,芮逸夫的《释甥之称谓》和俞敏的《释甥》首先开启了对现代汉语称谓研究的大门。到八十年代已有了米青《亲属称谓词的变读》、王群生《社会普遍称谓词浅议》等研究著作。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对于人名和称谓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但目前对于《官场现形记》一书中的人名与称谓的研究仍然比较少。

(二)研究现状

1.从语言学角度来研究《官场现形记》的人名与称谓。

彭晨,程怡阁,黄群(2017)在《官场现形记中人名语音隐喻的概念整合分析》中,从语音的角度分析了人名的语音隐喻特性,也就是把语音象似性作为语音隐喻产生的关键,对谐音人名的本体和谐体之间的关联——音同或音近进行再次细分,按照谐音人名中产生语音隐喻的声、韵、调特征,归类出五种不同的谐音人名的语音隐喻特征。[2]

李敏(2016)在她的硕士论文中《官场现形记》称谓管窥中,将书中出现的称谓进行了再分类:称兄道弟类称谓、世谊类称谓、官场不同阶级的称谓、官亲称谓、认干亲称谓、拜把子称谓、拜门称谓等。她认为这些称谓已经超出了语言学本身的词汇意义,通过对语言词汇的分析研究来看社会历史的发展轨迹。她对这些称谓的分类方式,反映了晚清封建社会官场的腐朽,也对社会阶级做出了区分。[3]

吴佩如(2016)在《官场现形记》 官场话语研究中通过列表考察分析了《官场现形记》中等级性敬谦称谓的使用情况,他又将敬谦称谓细分为表敬称谓和表谦称谓,从风俗、法律、道德三方面分析出了官场话语的规约体系。[4]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