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史论文分析文献综述

 2023-11-23 09:38:17

文献综述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均有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作为最富盛名的文学大家,苏轼的诗词文赋充分彰显着他的才气、豪气和“仙气”。苏轼的文章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秉承,有着“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之美誉。苏轼并不把文章看成是单纯的“载道”之具,并不认为文学的目的只是阐发儒家道德理念:他常用迂回的方法,肯定文章在表现作者生活情感、人生哲理思考方面的作用和艺术创造的价值。苏轼也指出文章是“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是“有所不尽,如茹物不下,必吐出乃已”。苏轼的文章在所谓的“古文”系统之中,无论比之于早期的韩、柳,还是比之于同期的欧、曾,都要少一些人为讲究,如行云流水一般,姿态横生,吻合他自己的情感基调与个性特色。

苏轼擅长议论文,谈史议政的论文,包括奏议、进策、史论等,大都是同苏轼政治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作品。他的史论文大都有的放矢、颇具识见。见解新颖,不落窠臼,雄辩滔滔,笔试纵横,善于腾挪变化,显出高超的论说技巧。

苏轼史论文集中反映了苏轼的历史观,其内容有得失评说、人物优劣、史实辩证、借古讽今等。且多有新见,但透过纵横捭阖的议论,贯穿始终的是他的人格思考, 他用以评断历史人物的参照标准是他的人格理想和人生价值取向。苏轼在大量史论文中勾勒出理想的人格形态, 这一人格以超俗的特质与现实的价值光辉显得完美无缺, 也以行为表现的进退自如而显出精神上的主动乐观。苏轼史论文还反映了他提出如是人格理想的思想基础和心理基础,佛、道思想以及当时的政治环境对他有深刻的影响。所以,苏轼论史立意新警,根本上是源于深沉的思考。

史论文在苏轼的文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虽然对苏轼史论的关注也代有其人,然并未引起历代学者的足够重视。在研究示范上,学者大多将之当做政论来看待,或是把其当成是参加科举考试的练笔,因而对这方面的专论相对较少。宋以讫清对苏轼史论文的关注主要限于一些史论名作,而且人们往往是从文章学的角度来评论。二十世纪后,出现了较多的选注本,如叶玉麟、陈雄勋、牛宝彤等。这些选注本主要着眼于评点苏轼文章的结构、章法,虽然从思想旨趣的角度也做过一些评点,但基本上都是零散的,缺乏比较系统的分析。改革开放大潮的流布,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优越的外部氛围,学术文化研究得以蓬勃开展起来,对苏轼史论的研究也随之深入。王水照《苏轼》,刘乃昌《苏轼文学论集》,都专门分析了苏轼的政论是史论,前者合政论和史论为一小节,后者也专列了“谈史议政的论文”节。九十年代,苏轼史论开始脱离其学术体系以独立的姿态步入人们的研究视野。蔡崇榜《略谈三苏的史论》,首次将苏轼的史论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阐释了苏轼观风察势的历史观,提出他为现实政治服务浓厚的借古讽今色彩的论史观。二十一世纪以后,以苏轼史论为研究范围的著述逐渐增多。比较著名的有谢敏玲的《苏轼史论散文研究》,主要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对苏轼的社会历史观、义利观和人才观进行了初步探讨,并于司马光的论史标准做了一些比较。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虽然对于苏轼史论的研究正逐步发展,相应的著述也日益增多,但是这些著述只是反映了苏轼史论某个方面的具体特点,对于其思想内容的发掘较为简略。虽然有诸如《三苏史论研究》这样综合的探讨,然仍较为粗糙。

(三)参考文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