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不断加快,“微文化”随之悄然诞生,微文化的诞生标志着我们已悄然进入了一个“微时代”——微信、微博、微电影、微小说等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知识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信息量成倍增加,教学也由此进入了数字时代。在这样的影响下,传统教学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一批以在线学习视频为主的学习模式不断涌现,“微课”应运而生。与传统课程相比,微课时间短、内容精、知识点突出,符合网络时代学习者注意力模式。微课作为一种创新性的形式,以其自身精炼便捷的特点成为新时期课程改革的首选。同时其多媒体化的应用也顺应了现代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是一个十分有益的补充。微课的理论、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也成为网络学习、移动学习研究的热点之一。微课的实质是微型化的网络课程,一门完整的网络课程也可以由众多的与知识相关的教学环节紧密联系的系列微课构成。因此,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可以在掌握学习理论指导下,像网络课程开发那样进行系统的设计、制作。[1]
(一)本课题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微课的定义与特征
微课作为一种创新性的教学形式,以其自身内容短小精悍,易于传播,针对性强等特点成为新时期课程改革的首选。同时其多媒体化的应用也顺应了现代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是一个十分有益的补充。
国内外对微课的定义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美国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Knowledge Burst),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2]Penrose 的微课概念是指运用建构主义教育方法与理念构建而成,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实质上改变了网络课程的教学形式。[3]国内关于微课概念的界定还未达成共识,但其涵义大同小异。刘运华等人在介绍新加坡微型课程研究项目中提到微型课程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抛锚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和情景认知理论;胡铁生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教学视频,通常还包括相应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练习评测、教学反思核心和关键、学生反馈等教学支持资源,构成一种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生态环境”;[4]李玉平认为微课程的主要以数字故事为呈现方式,倡导利用碎片化学习时间,宗旨是“5 分钟完成一次学习,300 秒经历一次思考”。[5]华南师范大学的焦建利教授在他所撰写的《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一文中提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微课,常被称作微课程,但微课与微课程有一定区别,微课程通常包含课程的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环节。[6]金陵提出:需要将微课与学习单、学生的学习活动流程等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微课程,其实质是一段视频记录的课堂教学实录,是微课程系统的一段学习材料。[7]故微课是微课程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微课程的核心。
微课主要由微视频构成,视频时长在8-20分钟之间,具有以下特点:
(1)目标明确、主题突出、短小精悍:从内容上看,微课是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视频方式呈现给学生,所以形象生动,主题突出,便于学生理解。“微课”一般为5-8分钟,最长不超过15分钟,虽然时间短,但内容很精炼,是一个经过教学设计的主题明确、鲜明生动、知识紧凑的教学单元资源包。
(2)教学内容精细,主题突出: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8]
(3)资源容量较小,方便大面积传播: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