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中主要人物的身份危机探讨 Discussion of Identity Crisis of Main Characters in 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文献综述

 2023-08-17 17:20:58
  1. 选题背景说明

19 世纪中期,在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美国淘金热、便捷的航线和廉价船票的驱使下,大批华人涌入美国。19世纪 40 年代后期,美国迎来了第一个华人移民高潮,这些最初的移民到达美洲大 陆后承担了修建铁路、开垦沼泽地等最卑微最艰苦的工作,提供了加州当时十分短缺的劳动力,并成为了开发西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当地政府最重要的税收来源,为美国经济的起飞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尽管美国早期的华人移民背井离乡、历经艰辛,但他们换来的不是与付出对等的生存空间,而是狂热的排华浪潮。华人在美遭遇了非人的种族歧视,承受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

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民权运动风起云涌,成功唤醒了在美少数族裔人群对自身权利和身份的关注和思考。这一时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华裔作家及作品。这些作品多描写两代人的矛盾冲突,展现移民家庭内部以及移民家庭与美国社会的文化冲突,揭示东、西两种文化夹缝间求生存的艰辛与困惑,表现华裔族群在美国文化语境里的无奈与挣扎,失落和彷徨。正如美国亚裔学者金伊莲(Elaine Kim)所说,“华裔美国文学承载着社会宣言和历史文献的使命,其功能超出了文学艺术的范畴。”

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籍华人作家伍绮诗(Celeste Ng)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无声告白》(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于2014年由纽约企鹅出版集团首次出版发行。该书迅速成为美国以及全世界文坛、媒体的焦点,跃升为《纽约时报》畅销书,伍绮诗的年度影响力也因此超越村上春树、斯蒂芬金等世界级著名作家,成为2014年度文坛黑马。美国著名新闻评论网站《赫芬顿邮报》这样评价它: “爆发力惊人的处女作,笔触闪烁着散文的美感与精准,观察与洞见则像社会学家一样深刻。”

与以往华裔作家笔下纯粹的华裔家庭不同的是,《无声告白》中的家庭是看似和谐的“中美结合”,华人丈夫詹姆斯(James)是拥有终身教职的大学历史教授,妻子是白人姑娘玛丽琳(Marilyn),三个孩子成绩优异。然而,这个表面成功实则危机四伏的华裔家庭,同样也无法摆脱传统华裔家庭必然面临的问题。小说从婚姻、教育和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探寻了华裔族群在西方语境中的复杂心理和身份认同,并揭示了华裔族群身份认同危机的主要根源。

  1. 选题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无声告白》自 2014 年荣登亚马逊热销榜后便引发国内外评论界的关注。这部小说着眼于美国本土文化与华裔民族特征相互交织、冲突的过程,讲述了三代人在混杂身份的作用下经历着不同程度的身份危机的故事。相应地,学界关于《无声告白》 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种族冲突和身份问题。

在西方,对伍绮诗和其作品的研究多聚焦于跨族裔文化冲突下的种族问题,关注平等性与政治正确。詹妮弗·德莱昂(Jennifer de Leon,2015)指出由于作家的少数族裔身份,在写作时很难不涉及文化元素,值得思考的是在多大程度上使用这些元素。她认为,文化的涉及范围取决于读者多大程度能融入这些文化。因此,她在分析小说时仔细处理了技巧与种族这两个要素,认为角色身份是故事、情节和叙事的基础。她说:“我们经常追求共性,但必须牢记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萨拉·康斯坦塔基斯(Sara Constantaskis,2016)认为《无声告白》中充满了种族歧视问题,这些问题从上世纪一直延续至今仍未解决。鲁·弗里曼(Ru Freeman,2014)则分析了家庭教育问题,他认为有着高追求的父母通常对子女也会有着高要求,这让人联想到亚洲“虎妈”。然而,与生俱来的母女关系会让白人女性将这一情况变得更为复杂,让这种“高要求”给子女带去更多的伤害。亚历山大·徐(Alexander Chee,2014)也发表了相似的观点,他指出,莉迪亚身为一个混血女孩试图找到自己的历史位置,然而来自母亲的过高期望以及父亲对于她融入主流的要求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

而中国学界则更多地围绕《无声告白》中突出的华裔身份问题展开探讨。如《“模范少数族裔”神话祛魅——试论lt;无声告白gt;中华裔美国人的精神危机》一文通过分析莉迪亚死亡背后的真相,揭示了作品中人物的身份焦虑和婚姻危机,并展示了在此影响下华裔的生存困境。2017年,尚富君在《lt;骨gt;和lt;无声告白gt;的互文性阐释》中将《骨》和《无声告白》进行互文性分析,揭示美国华裔所遭遇的西方霸权、文化偏见、种族和性别歧视。相似的,杨微从后殖民主义理论和女性主义理论角度出发,分析了跨族裔家庭在婚姻、亲子两个方面的伦理关系。广佳琳也在其论文《lt;无声告白gt;身份困惑探析》中,从社会学、心理学和生理学的角度,探讨小说主要角色的族裔身份、社会性别身份以及性取向身份。《lt;无声告白gt;:跨族裔家庭的生存困境与再生》一文则分析了种族问题带来的安全感的缺失以及焦虑等问题,从而造成了家庭悲剧的出现。

由于伍绮诗的新作家身份,且《无声告白》问世时间尚短,学界对这部作品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论文将以《无声告白》为出发点,以后殖民主义的身份危机、流散理论为基础,更具体且系统性地研究《无声告白》中三代华裔所面临的各不相同的身份危机,并对危机背后的社会、历史、文化根源进行进一步的揭示。

  1. 论文的立意、研究思路、角度和研究方法

本文将以美国和中国的两种文化为背景,通过对《无声告白》中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论述连续三代华裔身份危机的表现与原因。

本文主体部分分为三个章节:(1)契纸儿子詹姆斯之父;(2)模范少数詹姆斯;(3)牺牲者莉迪亚。《无声告白》一书由莉迪亚的死亡拉开序幕,开篇第一句话便是“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莉迪亚的死亡引出了整个故事,也彻底将这个家的和谐外表揭开,暴露出那些一直以来深藏于暗处的问题。莉迪亚像是中西结合的一个实验品,两种文化在她身上发生作用,并赋予了她超出一个孩子所能承受的重担。她身上背负着的不单是她父母梦想的延续——玛丽琳希望她实现自己当医生的梦想,詹姆斯希望她能融入美国社会,被白人接纳;她身上还背负着中美文化碰撞后的未来,玛丽琳和詹姆斯这一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结合是否成功,似乎都与莉迪亚紧密相关。而这一结果的出现是三代华裔经历身份危机的共同结果。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