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砖巷》中人物的混杂身份探讨
Discussion of Hybrid Identity of Characters in Brick Lane
- 选题背景说明
在历史上,英国是一个与移民有着密切关系的国家。16世纪至20世纪初叶,英国殖民主义者对外侵略扩张。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以技术革新为目标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也首先在英国开始。英国的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推动了世界移民浪潮。一战二战期间,为了解决人手不够的问题,英国需要大量外来劳工以适应战时需要。以及二战后,随着英国殖民体系的瓦解,英国工厂需要大量劳动力,大量年轻人被招募到英国,移民现象加剧。随着越来越多移民进入英国社会,尤其是南亚,非洲,加勒比海地区的少数族裔有色人种成为英国公民后,移民问题在英国成为了一个突出而敏感的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移民社区应运而生,小说中提到的“砖巷”就是一个典型的孟加拉移民社区。尽管移民的到来为英国社会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促进英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多元文化势必会引起碰撞、冲突。一方面,英国白人始终都不承认这些移民是自己的同胞,并采取一种轻蔑的态度,同时又将他们视为一种对英国社会的潜在威胁;另一方面,移民在承受着来自英国白人的种族歧视和不公正待遇的同时,又担心自己民族文化的特性和遗产会被英国社会所同化。此外,在外来移民族群中,女性有色人种在面对一个相对开放的社会时,她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甚至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也被极大地改变,甚至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总而言之,少数族裔有色移民进入英国社会,特别是女性有色人种在面对多元文化冲突时,应该如何找寻自我身份定位的问题引人深思。在此背景下,关于有色女性移民的研究应运而生。
莫妮卡·阿里是英籍孟加拉裔女作家,《观察家报》认为莫妮卡·阿里是“他们那一代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阿里被著名英国文学杂志《格兰塔》列为英国最佳年轻小说家,名列二十名提名作家之首,被称作新的扎迪·斯密斯,成为英国文坛上又一颗璀璨的新星。在2003年,她的处女作《砖巷》还未出版便入围了布克奖,此外还荣获了大英图书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和美国全国书评奖等奖项,也是人民文学出版社“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2003年的入选作品,并于2007年被改编为同名电影。《砖巷》可以说是第一本描写孟加拉移民在英国的生活现状的小说。小说讲述了孟加拉姑娘纳兹奈恩出嫁后随丈夫来到英国伦敦生活,之后用敏锐的目光观察英国社会,自我意识逐渐觉醒的故事。小说故事的历史背景聚焦在2003年英国的种族骚乱和美国“9·11”事件发生前后以及英国穆斯林宗教激进主义的兴起时期,穆斯林移民社群成为西方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使许多英国人开始对穆斯林和少数族裔产生了排斥和怀疑,孟加拉移民在英国的生活更是充满紧张和冲突。在承受着这样的种族歧视和不公平待遇下,阿里向我们展示了孟加拉裔女性移民是如何在新的文化语境中跨越种族、国家、语言和文化等界限,在经历了身份认同危机和精神挫伤后,建构混杂身份的过程。
- 选题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莫妮卡bull;阿里的长篇小说《砖巷》自2003年出版以来,就引起了广泛争议。这部小说通过对一位普通孟加拉移民女性纳兹奈恩在伦敦砖巷日常生活的描写,向读者全面展示了英国孟加拉移民的真实生活,同时也揭示了东西方的文化冲突以及有色移民如何在多元社会中建构自己的身份问题。因此学界关于《砖巷》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多元文化,后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
在西方,由于小说描写的是孟加拉移民在英国伦敦的生活状况,所以西方学者大多从后殖民主义,多元文化和文化适应等视角去分析《砖巷》。在“Brick Lane Blockades: The Bioculturalism of Migrant Domesticity.”中,Mrinalini Chakravorty指出《砖巷》在出版以后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其主要揭示了种族,语言,同化以及前殖民地移民在今天的英国生活的归属问题。在“The Multicultural Bildungsroman: Stereotypes in Monica Alirsquo;s Brick Lane.”中,Michael Perfect进一步分析了主人公不断打破刻板化印象并最终融入当代英国社会的过程,因而她认为《砖巷》可以被理解成一部“多元文化成长小说”。在“Transplanted Gender Norms and Their Limits in Monica Alirsquo;s Brick Lane”中,Md. Mahmudul Hasan着眼于小说女主公的流散身份,探讨了流散女性的文化归属问题。另外,莫妮卡bull;阿里的孟加拉裔英国女作家身份也引起了部分学者对性别主题的研究。在“Bangladeshi Women and the Concept of Agency in Monica Alirsquo;s Brick Lane: Patriarchy, Love and lsquo;Sisterhoodrsquo;”中,Iulia Rascanu提出在这部小说中,莫妮卡·阿里描绘了移民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的全过程以及提供了她们是如何获得独立地位的可行之道。在“Unchaste Desires: Gender- and Identity-Related Disquiet in Monica Alirsquo;s Brick Lane”中,Wigati Dyah Prasasti分析了女主人公反抗父权行为的意识是如何一步步被激发出来的。
而在国内,学者们主要关注《砖巷》中文化身份问题以及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针对文化身份这个问题,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王微和万涛的《小说lt;砖巷gt;中孟加拉裔移民的文化身份解读》,主要分析了生活在英国的孟加拉移民面临文化身份选择困境,提出在世界多元文化中拒绝本质主义,走一条“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谐发展之路。此外,针对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这个主题,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潘惠的《女性的觉醒与独立——女性主义视角下的lt;砖巷gt;解读》,她分析了女主人公为改变自身命运,从忍耐顺从逐渐走向自我觉醒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和反抗。除此以外,还有十三篇硕士论文、一篇博士论文,都集中探讨了文化身份建构、女性主义在《砖巷》中的体现。例如,在《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下lt;砖巷gt;中女性形象文化身份建构探析》中,徐瑞芳指出了后殖民女性群体具有特殊性,她们既不同于第三世界男性,也有异于白人女性,这就导致了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后殖民女性研究陷入空白,因此对有色女性移民混杂身份建构历程探讨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所以,本篇论文将在之前国际国内研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以《砖巷》为出发点和视角,以后殖民主义的混杂理论为基础,更加具体且具有针对性地研究《砖巷》中人物混杂身份建构的影响因素、过程以及策略。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On Animism in ChildrenLiterature and theTranslation Strategies文献综述
- 从译者翻译职责视角看黄源深《简·爱》译本文献综述
- On the Themes in Hawthrones Works 霍桑作品主题分析文献综述
- 论鲍勃迪伦早期诗歌中的忧郁意象 The Melancholy Images in Bob Dylans Early Poetry文献综述
-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中国网络流行语研究 An Analysis of Chinese Internet Buzz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inguistics文献综述
- 从静态动态转化角度浅析张培基译著文献综述
- 文化差异对汉语成语英译的影响文献综述
- 英藏翻译中不可译现象研究文献综述
- 温德尔·贝瑞农事诗歌中的生死观文献综述
- 胡塞尼小说《灿烂千阳》中的悲剧人物探析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