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对于21世纪的公民来说,网络交际(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Hardaker和McGlashan把网络交际定义为人们通过使用诸如电脑、手机等设备与人交流。随着互联网、通讯设备以及各种社交软件的快速发展,人们把大量时间花在诸如国外的推特、脸书,国内的微博、微信这些社交平台的非面对面交流上。因此,日益频繁的网络交际也影响了传统的面对面人际交流模式,这就自然而然引起了语用学家们的关注。
过去的语用学家通常把研究重心放在正式场合下的人际交流,这可能是因为非正式场合的数据太过繁杂,不方便记录和收集。但研究正式场合的人际交流通常是分析人们在设定好的场景下双方的互动,缺乏真实性。即使像Limberg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尽可能去还原非正式的场景,最后得出来的结论也只能说是人们倾向于这么回应。
然而网络交际的出现让语用学家有机会去直接接触和收集现实生活中的大量语料,从而进一步促进语用学的相关研究。比如Herring研究网络交际下的不同性别的身份建构,Walther研究网络交际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以及诸如Graham,Locher,L. Simmons等语言学家所关注的网络交际中的面子威胁行为和不礼貌策略。
网络交际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匿名性。正如Graham的研究所示,由于互相不清楚对方,人们在网络上会倾向于采用冒犯性的语言。这样的行为和Goffman的面子理论相冲突,又为语言学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像Parvaresh和Tayebi把网络交际和社会建构理论相结合,针对一位伊朗女演员在脸书上公开自己的裸照一事,研究这一事件的脸书评论是如何反映出不礼貌策略和道德秩序之间的关系。尽管网络交际和面对面的人际交流确实存在差异,但Reeves和Nass的研究证明无论是真实面对面还是虚拟网络,人们对调解冲突的心理和生理反应都是相似的。
正如Locher所强调的,人们需要注意去研究语言的不同方面,这其中包括被频繁使用的粗鲁或不礼貌语言,在网络交际的语境下也不例外。但世界各地的语言文化各异,人们日常使用的社交媒体也各不相同。尤其是在中国大陆,大部分人的网络交际并不是在推特、脸书这些国外最流行的社交平台上。因此,国外关于某社交平台的不礼貌策略研究可能并不适用于中国大陆;而国内关于不礼貌策略的研究,要么是站在宏观角度去概括,要么是具体分析实时网络交际。尽管诸如微博这样非实时的社交平台在人们网络交际中也占了很大比重,国内对于非实时网络交际下的不礼貌策略研究甚少。
本课题认为关于网络交际中的不礼貌策略的理论还是需要具体到某一文化下的某一网络平台去验证的。基于这些分析,本课题以2018年10月28日重庆公交坠江事故为例,从语用学中的不礼貌策略研究切入,通过收集微博这一社交平台上关于这起事故的评论,分析网友在其中所采取的不礼貌策略,从而加深对网络交际中的不礼貌策略的了解。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On Animism in ChildrenLiterature and theTranslation Strategies文献综述
- 从译者翻译职责视角看黄源深《简·爱》译本文献综述
- On the Themes in Hawthrones Works 霍桑作品主题分析文献综述
- 论鲍勃迪伦早期诗歌中的忧郁意象 The Melancholy Images in Bob Dylans Early Poetry文献综述
-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中国网络流行语研究 An Analysis of Chinese Internet Buzz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inguistics文献综述
- 从静态动态转化角度浅析张培基译著文献综述
- 文化差异对汉语成语英译的影响文献综述
- 英藏翻译中不可译现象研究文献综述
- 温德尔·贝瑞农事诗歌中的生死观文献综述
- 胡塞尼小说《灿烂千阳》中的悲剧人物探析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