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一、研究背景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大部分 ,各八十一篇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医学典籍 ,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内经》不仅是研究中医学必不可少的典籍,由于它较详尽地记述和运用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并论及古代的天文、气象、物候 ,所以也是中国哲学、天文学等学科发展史上的重要书籍。人们称《内经》为中华文明史乃至亚洲文明史的里程碑。正由于此,直到今天,《内经》仍然是学习中医者必读的四部医学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世界各国研究我国古代文明史的重要著作。因此,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对《黄帝内经》的研究。
根据现有资料,《黄帝内经》第一部较完整的英译本是Ilza Veith女士1945-1946年翻译的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该书于1949年由威连姆斯和威尔金斯出版社(Baltimore: Williams Wikins)出版,1965年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修订再版。作为一部中文古典典籍,以汉语为母语的人理解起来尚有困难,从非母语学习者的观点看来难免存在理解错误、混淆译词和西医术语等严重问题。因此,本文选取对中医药和英语均有涉猎的李照国教授的《黄帝内经》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在当今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中医文化为典型代表,此时,中医外译尤为重要。中医外译发展是中国文化复兴的时代需求,中医外译发展离不开规范化、标准化发展的指引。中医外译学的理论体系建设需以中医外译实践为基础,遵循翻译学规律,辨清中医外译的共性与特性,结合中华文化和中医文本特点,更加理性、细化、务实,使之成为指导中医外译活动的理论体系,为译者和研究者提供更好的平台。
奈达的动态对等就是译文读者对译文所做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所做出的反映基本一致,简言之,就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但由于世界各国不同的文化背景,翻译时很难做到使不同国家的读者都能完全体会到源语言所表达的意思,当目标语言和源语言之间的差别实在太大时,译者应做到内容第一,形式第二。这也是奈达一直提倡的。本文基于功能对等理论,对李照国教授的《黄帝内经》英译本进行分析研究,旨在帮助中外读者更好地理解《黄帝内经》,助力中医外译标准的完善,为中国文化面向全世界提供理论支持。
三、研究方法
1.通过文本研究的方式,分析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黄帝内经》李译本中的应用。
2. 通过对比阅读的方式,分析李译本与伊尔扎威斯译本相比较的可取之处。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On Animism in ChildrenLiterature and theTranslation Strategies文献综述
- 从译者翻译职责视角看黄源深《简·爱》译本文献综述
- On the Themes in Hawthrones Works 霍桑作品主题分析文献综述
- 论鲍勃迪伦早期诗歌中的忧郁意象 The Melancholy Images in Bob Dylans Early Poetry文献综述
-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中国网络流行语研究 An Analysis of Chinese Internet Buzz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inguistics文献综述
- 从静态动态转化角度浅析张培基译著文献综述
- 文化差异对汉语成语英译的影响文献综述
- 英藏翻译中不可译现象研究文献综述
- 温德尔·贝瑞农事诗歌中的生死观文献综述
- 胡塞尼小说《灿烂千阳》中的悲剧人物探析文献综述